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末,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试图从消费和时尚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思想。受此影响,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并且以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商品消费、享乐观以及时间体验。力图从文本和历史之间横亘的属于无意识层面的文化权力来证明文化作为一个意义系统是如何影响着王尔德的主要作品的。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两部童话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堪称唯美主义的典范。作者从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入手,从心、宗教、异域景象三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关于唯美主义独特的个人色彩和审美理念。其童话作品中体现出的唯美主义理念,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无不对现代审美学、童话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王尔德早期小说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采用"罪恶"的主题来表现美的事物和对美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则采用了象征和反讽,加强了文章的审美愉悦性。王尔德借以虚构和想象的创作,将人物超越于道德原则之上,体现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创作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灵魂之美及死亡之美两方面出发,寻找王尔德内心真实的想法.希望在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对立中,倾听王尔德灵魂深处的声音,探求他童话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论王尔德童话的悲观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中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态度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受到王尔德自身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的影响。这种悲观色彩具有因悲而美的唯美主义特质,在对黑暗现实拷问的同时,也显露出作者意图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文化标本的证据之一.从文化层面看,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动力主要在于维多利亚时期"精神裂变"引发的文化驱动、唯美主义理论实践需要以及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抗争意识的自觉张扬等,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王尔德童话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国内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15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王尔德喜剧的翻译,迄今为止,王尔德的所有喜剧皆有一个或几个中译本。对王尔德喜剧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80年代至今,是王尔德喜剧研究的繁荣期。此期王尔德喜剧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王尔德喜剧作品进行具体、客观地分析,以此探讨王尔德喜剧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第二,从唯美主义角度研究王尔德的喜剧;第三,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与国内王尔德唯美主义研究相比较,对王尔德喜剧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王尔德喜剧的诸多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因此,王尔德喜剧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基于此,王尔德在穿着、语言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生活细节方面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审美形式.这在其诗歌中也有大量的体现。文章分析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通过对王尔德几部典型诗歌作品的解读。展现其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与美丽少男道格拉斯之间的古希腊式爱情一直被评论家浅尝辄止。试图立足文本,从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入手,分析他对古希腊式爱情的认同与追求,并找出小说与王尔德生活实践的关系,以从另一方面说明王尔德对其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一生撰述,始终贯穿人生、中国、世界三个主题。他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优势的中国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他从民族文化立场上对西方美学进行批导,从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上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反思,从混沌之中灵根再植,探讨中国美学的建构之道。他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批导,对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宝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美学意象的角度对后印象派大师凡高的绘画艺术进行解析,寻找意象和印象的契合点,可以为西方印象派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理论方法。以凡高的艺术作品为研究基础,对凡高印象派艺术中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和剖析,可以看出凡高不仅仅注重描摹物象的真实,而是用他的生命去追求再造形象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自由的艺术意象。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儿童叙事视角带领读进入到明净绚丽的自然状态;成人视角使读领受了多角度思维的快感和想象的愉悦;亲缘叙事视角则让人们得到穿梭于时空的美感以及对种族退化的忧虑。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于中国现当代诗坛的安徽诗人陈大中先生,以其慧心独具的诗人眼睛,审视、发掘生活之中的平凡之美,并用自己清新自然的心语,命笔赋篇,写出了大量的精美诗行。本文以敏锐眼光、独特视角、清新语言、主旨的模糊性和形式自由性等处为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对陈大中的诗歌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9.
王燚 《天中学刊》2013,(6):8-13
刘成纪是一位年富力强又著述颇丰的美学家,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获。他早期主要专注于艺术与生命的审美流变,对庄子美学思想以及道禅与中国诗学精神有所阐发,后又转而研究自然美的难题,提出了物象美学的概念,建构新自然美学。另外,他对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审定。近年来,其研究视角转向先秦两汉美学与艺术,试图重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比较重伦理观念、重玄学思维,讲究"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把绘画作为某种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以及对宇宙自然、人生的理解体悟。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审美观念、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