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存在,但他关注的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而是人的存在即自为。自为的特征就是“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一句话,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2.
萨特追溯了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存在的"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它是其所是。"自为的存在"是人的时间性的自我在场,意向意识的存在方式是自为的,它和对象的关系是否定关系。意识的内在否定和虚无化结构使得"自为的存在"是自由的,并通过选择的自由赋予了这个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文学具体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思。此哲思涉及三个基本命题:①自在,它是其所是,人对它既隔膜又钟情。②他人。他人是地狱,因为人无法逃避他人的纠缠,他人也是上帝,因为人的意义是由他人所赋予。③自为。自为是可能性,它与自由、虚无具有同等的涵义。捍卫自由的不是固执的否定,而是坚决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萨特所说的生存或主观性,不是指人的精神或意识,而是指人的创造性活动.萨特关于自在与自为的学说超越了传统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除去了其中的形而上学成分,但并没有违背唯物主义的原则,并没有回复到唯心主义.那些指责萨特的自由观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了其“人学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用他的话讲即:“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接着他又进一步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充分反映其“自由观”理论基础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由此,萨特构成了自己“自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证法不是什么自在的普遍规律,而是自在与自为统一关系中的客观法则,它不仅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不可能回顾本体论问题,否定本体论就会在理论上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的自在和自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曾经用自在和自为这两个术语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由“自在”(潜在)到“自为”(展开),由不真实到真实、由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一,由表面的现象到深刻的实质的过程,即思维把握存在的过程。在自在阶段上,潜藏于概念之中的对立原素,保存着原始的同一性;在自为阶段上,这些潜藏着的原素开始分化,区别,对立也就显现出来。同一个东西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是存在到思维的  相似文献   

10.
《恶心》是萨特早期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形象阐释。通过对其哲学体验“恶心”产生原因的分析,引入了他早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并从中看出他对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哲理性理解。  相似文献   

11.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2.
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他们直面宇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上帝。然而,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是那么地强调自由。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武的偏见提出疑问。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富足联系在一起,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武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3.
萨特的“反思”概念的本体论内涵与心理学的“反思”概念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对立首先体现于对时间性的理解,其次体现于思索“欲望”的不同的角度。心理学把“欲望”自在化、外在化、抽象化,而存在的精神分析则把欲望作为自为的根本存在方式。通过福楼拜的案例,萨特分析了个体根本性的生存欲望如何超越自在的语言而获得真正的“表达”和“写作”。最后,我们比较了德勒兹的欲望—生成的理论和萨特的欲望理论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现象一元论“实质上是观念一元论;“现象的存在“实质上是已被意识的观念存在,“自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现象“实质上是未被意识但又能被意识的观念存在;“自为的存在“是主观性的作为能知者、意欲者、能行者的人的自我意识.萨特的存在学说终究没能真正冲破“存在就是被感知“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樊篱,从实质上说仍是贝克莱存在学说在20世纪的翻版或变形.  相似文献   

15.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16.
人一旦觉醒,成为自为,便发现自己处在自在的包围之中,便感到“恶心”。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自由选择、自欺、多余的人生,萨特的这些基本哲学命题都建立在“恶心”之上,都以“恶心”为前提,“恶心”是进入萨特文学和哲学世界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用寂和感表示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寂即是指自在存在,感相当于自为存在,这与萨特的存在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具有很大区别。主客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是寂,这对雅斯贝尔斯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萨特:自由的神话到自由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萨特的自由观一直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来自正统的理论家们,他们认定萨特鼓吹不负责任的绝对自由,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来自激进的青年们,他们视萨特为精神导师,奉其自由观为人生指南。其实,萨特的“自由”既不象后者所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又不象前者所臆断的那般放任和恶劣。它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任性随欲、无法无天,而是意味着意志上的无条件自主选择。它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它总是与责任形影相随,而责任常常重大得使人陷入焦虑中。萨特自由观的要旨是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实践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认识主体、创造主体,应逐步获得最全面、最深刻的内在自由。思想学术的民主,既是实现主体精神自由的前提,也应该是它的结果。学术民主的实现,须以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为基本前提,即富于民主精神的社会环境和主体自身所具备的民主素质。文化专制主义曾经从外部取消了人从自在到自为的实践可能性,使主体的自觉意识丧失并沦为专制主义的奴隶。我国当前进行的政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不止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堆砌,而是教师文化的建筑和作品。教师文化是教师独特的存在样式,是由文化图景与文化图式构成的有机体。教师文化存在的样态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自在文化、自为文化与象征文化就构成了它的基本样态。教师在文化创生中发展着自我,在自在文化与自为文化、技术文化与象征文化的相互构成中不断变革着参与教育生活的样式。走向自在自为式的文化生存,实现教育行为的自然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