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国外学者对中小学灾害教育观点的分析发现,当前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取向从知识与技能转向向灾害自救和互助意识培养和灾害文化的培育;课程内容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学校课程的融合和学生发展;实施途径注重与社区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启示我们,学校灾害教育应以灾害文化的培育为路径,创学新教育方式,注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及与地域文化、家庭和社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陈季  张英 《地理教育》2008,(2):60-61
一、灾害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1.灾害教育的概念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灾害教育的称谓最合适.防灾教育和减灾教育从其内涵来看涵盖不了该种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涵.目前还没有"灾害教育"的完美定义.本文尝试提出其定义: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正确看待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减灾防灾活动.  相似文献   

3.
"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效灾害教育主要开展的形式,具体有: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关注灾害;鼓励角色表演,让学生感知灾害;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认知灾害;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灾害等。教学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灾害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按照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NHK(Nippon Hoso Kyokai)即日本广播协会,不仅是日本全国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还是指定的国家公共新闻机构。NHK不仅与日本气象厅的灾害监测网连成一体,而且还有自身独立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公众播报各种灾害信息。日本"3.11"复合巨灾中,日本应急决策管理及主要应急力量间协调有效,公众虽有"核灾"恐慌,但社会群体秩序井然,表现出特有的巨灾前"临危不乱"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均得益于日本NHK灾难传播的科学、合理、及时,都受益于NHK长此以往的安全预防文化的媒体教育。本文特别研究了NHK灾难传播管理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以及深入开展我国公众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璐 《广西教育》2010,(27):26-27,30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灾害教育的现状研究,系统分析了高校体育课开设灾害教育的利弊条件,探讨灾害教育在高校体育课开展的可行性,探索以高校体育课为试点的灾害教育实施模式,旨在为灾害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的推广与普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灾害教育在国内学校中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浅谈台湾灾害防救教育推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台湾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损失较大,因此灾害教育也备受重视,通过一系列项目历程回顾,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培育、机制研拟、实验研发、推动落实阶段;"消防署"相应计划。旨在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指出应落实灾害教育于学校教育,并应建立主责单位,以期灾害教育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防灾减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结合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与公民防灾素养不高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提高灾害教育水平,研究分析灾害教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整合灾害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课程考核的改革,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  相似文献   

8.
慕课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受到青睐,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在详细了解慕课教育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校"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慕课背景下的"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应积极探索与慕课模式的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慕课的影响力,构建"二合一"的教学模式。针对"灾害地质学"课程提升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基于慕课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应如何面对挑战与改革,为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防灾减灾面前应用自然规律、不懈求索的科学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自然灾害"教学为例,以地理视角解读新闻为基础,创设灾害与防灾救灾背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将中国精神渗透在灾害教育中,展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是在灾害形势严峻但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救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灾害地理、灾害区域分异。具体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教学组织宜结合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灾害教育以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是实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防灾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灾害教育是实现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灾害教育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与拓展训练的形式和特点,探讨了拓展教学融入灾害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整合灾害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灾害教育是提升民众风险意识,降低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灾害教育软实力建设一直较为薄弱。为详知本领域发展脉络与现状,对我国1991—2020年间480篇灾害教育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数量上,灾害教育研究成果呈持续增长态势;空间上,灾害教育区域性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更加关注灾害教育,沿海城市的灾害教育研究成果数量高于内陆地区;协作上,各灾害教育研究机构协作频率不断增多,跨省域合作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总体协作水平低;内容上,随时间推移灾害教育更加细化,但多侧重于学校灾害教育与灾害护理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了我国灾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灾害的特征、结合地理的学科性质及地理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论证了在初中阶段地理教育进行灾害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尹建美 《化学教学》2005,(10):45-46
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科学》中的灾难灾害与应对教育,使学生能形成对灾害灾难的正确认识、了解各种灾难灾害的应急策略,在灾难灾害面前能理智面对。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国际上目前时灾害教育非常重视,相继开展了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工作任务迫切,国家对灾害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有关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是比较少,需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校的灾害教育及其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部为了让学生具有强烈的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在培养学生具备防范与减轻各种灾害的意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而这些措施中也折射出其独特性。因此,探讨美国学校防范灾害的具体教育措施,对于我国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灾害,对北京市教育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值此新学期开学之际,我刊(www.cmee-online.com)专访了北京市房山区教育技术装备站刘申站长,将此次暴雨灾害中房山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所遭受的损失、灾后恢复重建状况加以介绍。另有一篇关于房山区教育系统抗灾自救的综述,通过对众多人物的描写,展示出房山区广大教职工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执著坚守、舍己为公、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年来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问题交织实显,突发公共事件增多,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经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是突发公共事件种类多。既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也有人为灾祸。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高。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就先后发生了南方的冰雪灾害、洪涝灾害,山东的列车相撞事故,四川“5·12”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灾难性事故。三是突发公共事件损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受灾人口2亿,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至于间接损失更不好估量了。比如说,灾害事故发生之后,公众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受到创伤。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流行Geography的教学与研究。其实,它是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隶属地球科学。中国的"地理"出自对《周易》做诠释的《系辞》——"俯以察於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与"在地成形"。我国地表的物质运动多突发性事件即多灾害。为此,我们要创新中国传统的"地理",为生态保护与减轻灾害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