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是萨特哲学论点的核心问题,既有本体论的基础,又有伦理学的意义;自由哲学坚持以“自为”与“自主”作为其直接的理论基础,试图克服近代哲学的二元论;自由哲学主张自由的人本性、纯粹的主观选择性和超越任何逻辑必然性;自由哲学信奉唯心主义的意识本体论,扭曲了价值与责任、必然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本体论视角下对教师存在的性质和意义的哲学考察,是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本体论的研究大体呈现3种观点:教师作为工具性本体存在;教师作为伦理本体存在;教师作为精神性本体存在。这些研究对我国在哲学层面上研究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而《般若》之荡相遣执之妙用与《中论》之体法空,乃是各宗之共法,而非各宗据以建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体以及本体论。而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作为对对象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是人的超越性和自为性特质的表征,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拯救和完善了本体论,改变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建构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范畴本身独具的特质使“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化。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作为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建构范式,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缺陷,显示了自身理论的优点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掘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在当代的“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实践观点对于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践的这种本体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本体论是一个过程本体、关系本体。它是以人的实践、人的本质和人的世界彼此相互关系和运动过程来实现人的本体论境界。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面对喧哗与骚动的文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建设是以文学如何走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迷雾来展开思考的,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必然地殊途同归于文学本体的思考,文学本体论成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核心和理论建构的起点。本文试图从现象学入手,从哲学背景上对本体论作一历史的考察和述评,以期对文学本体论的思考获得一种新的启悟。 一、嬗变:文学本体论的三种历史形态 本体,原是与现象相对的一个哲学概念,现象指在感觉中直接呈现的事物方面,本体则表示这一事物内部的根本性质,抑或说是决定事物的最后根源。本体属实体,现象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本体论?为什么要研究本体论?如何研究本体论?这是本体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在中文语境里,本体论就是本体论,不等于英文的"ontology",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存在论"或"是论".之所以要研究本体论,是因为本体论虽然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本体论,但不等于不可以有自己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不能代替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解释,不过在涉及科学的深层次问题时,哲学本体论的"假设"或"承诺"并非完全多余;哲学是人学,本体论归根结底是为人的生存作论证的.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本体论,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本体论,是现代本体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逻辑结构包括内在结构和外在关联两个方面。内在结构——哲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操作范式,构成了一个有序整体,共同作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外在关联——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本体承诺、认知基础和方法导向。  相似文献   

10.
价值哲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本质上是现代化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揭示和解释现代化进程中的诸种价值困境。价值哲学的现代转向乃是中国语境下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指归和实践诉求。其转向的社会哲学基础在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由它所引发的诸多价值难题;获得关于世界之绝对理念的执着的哲学追求以及实体性思维、虚拟享用推动下的过度消费甚至浪费是造成各种价值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价值哲学的现代转向中,必须加入人性化要求的维度,这就是变改造关系为对待关系,加强人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本体论的重新建构.《仁学本体论》以仁体为核心,在消化吸收传统儒家哲学本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创立了当代儒学的本体论形态.仁学本体论的理论建树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儒家哲学仁学理论的吸纳,二是集中阐发了仁体论的四个方面,三是揭示了仁学本体论的价值指向.仁学本体论的建构体现了中国哲学面临中西哲学交流融通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为中国哲学的“接着讲”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本体追问根植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任何哲学形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模式为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自身历史演化的结果,是对物质本体论的超越。它是对属人世界进行本体的产物,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封闭性和思辨性。它的确立对人类确立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久的逻辑自治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后黑格尔时代西方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军 《天中学刊》2004,19(1):52-56
西方哲学在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危机,一是哲学自身的危机,二是科学对哲学的挑战,唯科学主义的盛行。传统哲学和唯科学主义在本质上都坚持价值实体主义。消除危机的努力导致了哲学的两种对立的走向:否定哲学的合法性,取消哲学;捍卫哲学的合法性,主张哲学独立于自然科学。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总体上呈现出价值论转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代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价问题是哲学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剖析代价的内涵及其本体基础入手,分析了代价何以可能的根据;同时又从人类创造价值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对代价的合理性标准进行了多维度考察,进而提出了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社会最大发展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的课题。本文试图揭示传统哲学在本体论研究上留下的困难,考察存在主义在建构本体论问题上的特点及根据,并加以分析和评价。一、传统本体论的困境传统本体论的基础是由亚里士多德奠定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本性和功能,在于寻求意义、确立价值、启迪智慧、锻炼思维。西方哲学以“本体——现象”为特征的运思范式,曾不可避免地陷入本体与价值、知识与价值的矛盾困惑之中;中国哲学从总体是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合一”的基础上,尝以“本体——工夫”为基本的运思范式,这样,西方哲学曾有过的困惑,中国哲学因其所特有的价值形上学品性而使其得以消解。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最合乎哲学本性的一种民族性哲学。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9.
奎因提出的本体论承诺的逻辑或语言的标准主要是为了讨论本体论承诺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是关于一阶语句的形式分析。对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标准的批判主要有两条可能的进路,其一是对本体论标准的哲学价值的批判分析,其二是对奎因的系统化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批判。语言逻辑的研究由外延研究向内涵研究的转变同样与探索本体论承诺有关。霍奇和拉约分别从这两方面对奎因的本体论标准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0.
二千多年来,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就是离开人,抽象地研究世界本体即世界存在。但是,离开人,谁来研究哲学?谁来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谁来对世界的精神本体或物质本体作出承诺呢?哲学是人创造的,是人对世界存在的“反思”。所以,哲学的真正本体只能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