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3.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孟子》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中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阐发了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方面都有许多极其有益的思想;而孟子期待的是要实现一个尊师重道的伦理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使用了大量语气词,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准确加强了各种语气,增强了论辩色彩;帮助构成了排比、对偶等句式,音韵协调,增强了节奏感;使得长、短句式合理搭配,逻辑性强,增强了文章气势。  相似文献   

6.
“孝道”思想产生于殷商时期,其最初表现为对祖先的厚葬和祭奠;周代进一步发展并开始由对死人的祭奠过渡为对活人的尊敬;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分别赋予“孝”许多新的内容,“孝道”思想遂渐趋成熟,逐渐成为维系家庭伦理的准则并进而上升为安邦治国的根本。《孝经》一书也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对殷周时期的“孝道”有所扬弃、继承和发展,而且囊括了先秦儒家学派论“孝”的全部内容,充分反映了儒家的“孝道”观。认真研究并吸收其积极成分,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关于儒家血缘亲情的讨论既涉及文本的解读又涉及典籍诠释的视角与方法问题。从对文本思路的疏解入手,必须顾及传统本身"经"与"权"的不同层面,顾及其具体的历史性含义与超越性蕴含;从对传统的诠释来说,则又必须看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及其主体自觉选择的作用。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既存在着"经"与"权"、具体与普通之间偏取的倾向,又存在着对文化传统一概抹煞的心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孟子》"君子人格"蕴含丰富内涵:仁义是其理想目标,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孝悌之心、恻隐之心、与人为善、专心致志是其特质,坚守正道是其人格尊严。《孟子》指出了"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尚志、存心、养气、反省、坚持、思考、寡欲。《孟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有着当代价值,深入探究并践行,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孟子及其著作在宋代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二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相似的角度研究了《孟子》的心、性、理、情等概念,肯定了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但二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有差异。总之,程氏兄弟通过对《孟子》及其它经典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哈尼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蒙自县哈尼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哈尼族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孟子之孝同异并存.孔子首次将孝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侧重从个体-家庭道德的角度强调孝、仁一体并重;而孟子则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侧重于从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把孝道提升为尊老的公德.这两个侧重都以父权制为中心,因此彼此是凝聚、结合的,其焦点在于对父道的敬重.这种敬重从敬养之孝、不辱之孝到大孝之孝,或从基本层次到理想层次,相通互补,顺次提升,显示出孔孟之孝乃至整个儒家孝伦理倡导的孝顺和尊老的精神主脉.  相似文献   

13.
以<论语>和<孟子>两部儒家经典为代表的鲁文化,与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齐文化.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深刻影响.从人物形象看,才子佳人总是以孔孟之道为依归,心怀礼义而有所依违,最终合乎礼义地走向婚姻殿堂;从故事情节看,<论语>、<孟子>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所取材或化用:这均显示出鲁文化影响的印迹.齐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也多有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还有突出的显示,<梦中缘>就是其影响的一个极致.总的看来,齐鲁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构成为才子佳人小说普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寿”理论并有所发展,他所创立的养“浩然之气”养生观,从伦理养生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道德行为健康有益于长寿的奥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养生的内涵,还将养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现代学校道德健康教育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并不完全是新生的事物。明代中后期就存在着以图书业为核心的比较繁荣的文化产业。明代中后期图书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刻书业的繁盛。坊刻以市场为导向,从而生产图书产品,并在技术和运作上不断完善。明代中后期,书坊业已在无形中按照产业化的模式经营图书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了今天所兴盛起来的文化产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学典籍,但多年来被误判为伪书。近年来,借助出土文献,前沿学者开始重新认识此书价值。杨朝明先生积极参与《孔子家语》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伪书说及相关学术史的反思,与出土文献及其他典籍关系的文献学研究,单篇或某一部分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儒学史、思想史研究等。在多年积累基础上,杨先生组织同仁、学生,编撰《孔子家语通解》一书,为读者提供更多便利。  相似文献   

17.
《论著与生活:人类学家作为作者》是格尔兹出版于1988年的一本稍微晚近的关于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在201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主要就格尔兹在书中所谈的民族志作为一种写作以及由此带来的作者是什么,作品是什么,"作者—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且把格尔兹的这本书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指出格尔兹其实是对后现代"写文化"论争的一种回应,他们观点有分歧但其实都是对"阐释学科"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阳明先生集要》分理学、经济、文章三编,其中又以理学为主脑,如熟读其中的“理学”编,便可掌握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较之于《王文正公全书》来说给后学提供了一个简要便捷的读本,加之大量的眉批和尾批,对后学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参考。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晓昕教授和贵阳学院赵平略教授,慧眼识珠,看重它的价值,进行了点校,中华书局重新刊印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