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历史沿革江西出版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宋代,江西的刻书业就盛极一时,抚州、金溪的刻书业曾闻名遐迩,著名的刻书家周必大(1126—1204)等人刊刻了卷帙浩繁的我国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当时的吉州(今吉安市)、洪州(今南昌市)成了有名的雕刻书业中心。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刻书业甚为蓬勃。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家星罗棋布,刻书蔚然成风。广东的刻书业虽不及江浙、福建、四川等地,但刻书家不少。现将明代广东刻书家及其所刻之书辑录如下: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社部尚书。著有《周易传义的说》、《西樵遗稿》。刻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嘉靖十九年(1540)刊。(见:①、②、③、④)  相似文献   

3.
关于宋代的江西刻书,历代书目及地方史志有记载,不少论述宋代雕版印书的专著也多所涉及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又有清康熙间文行远撰《浔阳蹠醢》一书的典籍部分详细记述了宋代江西九江、庐山地区的刻书、藏书情况。而早在南宋初年尤袤编撰《遂初堂书目》即有京本、监本、杭本、江西本之分。凡此种种,表明江西刻书不仅起于南宋以前,而且在宋代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一、宋代江西刻书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5.
扬州徽商藏书刻书与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扬州藏书刻书业空前繁荣,从官方到民间,人们都积极参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旅扬徽商在其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资助官方雕刻收藏诸如《全唐诗》、《御定历代赋汇》、《御选历代诗余》、《佩文斋书画谱》、《佩文韵府》等鸿篇巨制,而且倾心私家藏书刻书,程晋  相似文献   

6.
祁承(火業)(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密士老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是有名的学者,编著有《国朝征信录》二百十二卷、《淡生堂余苑》六百零四卷和《淡生堂集》、《淡生堂藏书约》及《淡生堂藏书目录》等著作。后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祁氏是浙江绍兴人,家有祖传藏书,从小喜欢看书,自十五岁起即嗜书入迷。他自述说:“及舞象而后,更沉酣典籍。手录古今四部,取其切近举业者汇为一书,卷以千计,十指为裂。”他喜欢收集图书,常在刻书业发达的武林购买图书,“遍访坊肆所  相似文献   

7.
因为研究古代小说、戏曲的关系,笔者对福建古代的出版业一直比较关注,散见于各报刊的研究或介绍性文章倒是看过不少,但苦于找不到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古代福建刻书情况的著作,总觉得是件憾事。因此,在书店至见到《福建古代刻书》一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实,不光是研究古代小说、戏曲者,大凡治中国古代文史哲各科者皆与古代福建刻书有不解之缘。从所周知,福建是中国占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发达,其所刘书籍在宋元明时期曾风行海内,居全国各地之首,为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在中国占代印刷史、文化史上均…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叶秉敬撰《南华指南》四卷,《(崇祯)衢州志》载此本又作《庄子膏肓》,认为是同书异名,然未详说。由于二本流传甚罕,今人多认为是叶氏两部不同著述。经对校发现,《南华指南》乃书贾利用《庄子膏肓》原版重新刷印,又剜改书名,抽换序文,铲削评注,伪充新刻以射利。此乃明末书坊刻书弊习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9.
徽州刻书历史悠久,经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州刻书闻名全国,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全国刻书业的领军,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秦宗财博士所著《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考证了明清徽州出版的特点与影响,揭示了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经济互动的内在机制,既是一部研究价值高的徽学著述,又是一部优秀的研究文化传播之著作。  相似文献   

10.
局本     
《津图学刊》2004,(3):60-60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局本  相似文献   

11.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我国刻书事业的鼎盛时期,建阳作为著名的刻书中心,是当时全国刻书数量最多的地方。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曾将宋代建本书籍列为当地"土产",摆在建茶、建盏之前。无独有偶,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罗列当时天下著名的物产,也将明代建阳的书籍,与苏杭之币、扬州之姬、徐州的骡车、无锡的大米、温州的漆器等相提并论。明代建阳刻书业的兴盛,是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客观综合因素所产生的交合作用,也是宋元  相似文献   

13.
金代刻书业的分布范围比较广,遍布今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刻书业较为发达的有河北、山西、山东三处.这三处在书籍种类、刻书系统和刊刻质量上形成了各自较为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地区间的差异性.本文力图在总结这些差异性的同时,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部用中文铅活字排印的书是马礼逊1815年开印的中英文混排的《中国语文词典》,其铅字是手工刻的。印刷史和出版史研究者张秀民和叶再生历来都认为该词典有一个专刻活字的准备阶段,活字是反复使用的。该词典仅印600部,国内极罕见,未曾验证。最近汪家熔找到了原书,从4836页原书看,自始  相似文献   

15.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地处浙江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不仅以丰富的藏书著称于世,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外。我国历代私人藏书楼刻书,古代以江苏常熟毛晋的“汲古阁”为最多,近代则以嘉业堂刻本最为有名。毛晋系明代晚期著名的藏书家兼刻书家。毛氏家族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曾刻有世称“汲古阁”本六百种。嘉业堂的楼主为刘承干(字翰怡,1882年生,1963年卒),他从1910年开始,在广泛搜罗古籍的同时,还注意觅集各种书版,加上自己雇工雕刻,据统计,嘉业堂藏有书版三万至四万块,先后印有线装书近三百部,约三千卷。查现有嘉业堂刻本,知刘氏印书大概开始于聚书后的第三年——1913年,最后刊刻时间可能是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现仅就嘉业堂藏书楼刻书的一些特色,分析论述如下: 一 丛书是资料性很强的参考文献。刘承干认识到:辑印丛书,能起到保存古籍、便利应用的作用。因此,刊刻大部头丛书是嘉业堂印书的重要方面。刘承干将购得仁和塘栖朱氏结一庐的丛书版,再加上自己所刻,汇印成《嘉业堂丛书》。刘氏说过,“购得朱氏结一庐丛书版,益以所自刻者,汇为《嘉业堂丛书》,此为校刊丛书之始。”曾协助刘选购图书的学者叶昌炽,在其遗著《缘督庐日记》中述及  相似文献   

16.
吴怿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1):65-65,77
探讨了宋朝九江刻书业兴盛的原因,通过九江刊刻的图书,阐述了九江刻书的特点,论证了九江宋朝时出现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 ,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 :主要有明清刻书政策宽缓 ,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 ,其后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再度繁荣 ,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 ,一是精审 ,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18.
张麒麟 《图书馆杂志》2011,(10):108-111
重庆市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之处,地理上隶属于四川地区。四川的书业历史可谓悠久,曾是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蜀刻"本闻名天下、备受推崇。尤其在两宋年间,四川的藏书家遍布四川各地,私家藏书成为一时风尚。历经元明两朝,四川的书业便渐渐衰落,至于清代,连年战乱加之地域偏僻,四川的刻书业、藏书业一落千丈,地位不复当年。唯剩下书院藏  相似文献   

19.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20.
《书底挂号》是上海书业公所1906年春成立后,根据同年制定的书业公所章程,各书局将各自的书底“报明公所登册”而形成的类似今日版权登记之类的簿册。根据上海市档案馆现存书业公所《书底挂号》,有57家书局在书业公所登记了自己的书底。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出版市场的一些情况。下表根据《书底挂号》中各书局登记的书目略加分类而编制:新旧学书籍数量对比一览表(见右表)将其汇总,大致有如下表:不难看出,当时出版物中传统书籍占了绝大部分。它们中有经学史学书籍,如纬文阁的《十三经注疏》、《朱子近思录》,广明书局的《四五经新义》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