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5岁,以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1月,加重7d入院.腹部超声示:肝内低回声团块,肝左叶可见大小约3.9cm×3.1cm低回声团块,其内可见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规整.  相似文献   

2.
双胆囊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临床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曾收治的双胆囊畸形合并结石二例,报导如下: 例1 患者女性,49岁,主因右上腹部间断性疼痛二年余,加重四个月伴恶心呕吐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古上腹部压痛,反跳痛不著,未触及肿物,莫非氏征(+)。肝胆B超检查:胆囊7×2.5cm大小,轮廓欠清晰,囊内几乎充满米粒大小强光团伴宽大声影,囊壁粗糙不齐。入院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术中探查所见:胆囊约12×4cm大小,与周围脏器(横缩肠、大网膜)有粘连,胆囊内充满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3·7~2006·12月,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患者,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男16例,女30例;年龄35~67岁,中位年龄50岁。全组术前均行B超检查,对B超不能确诊又高度怀疑胆管结石者行MRCP检查。术前诊断包括结石性胆囊炎21例(其中术前B超发现肝外胆管扩张15例,有黄疸史3例,有胰腺炎病史3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20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5例。1·2方法常规开腹胆囊切除,预留胆囊管长度1cm左右,将其尽量解剖游离至与胆总管汇合处,胆囊管残端…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7年9月于1998年9月共行腹腔镜胆羹切除术(LC)10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9例,手术均取得成功。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例,女7例,年龄42—68岁,B超均系胆囊正常形态消失,面积≤12cm2,囊壁增厚≥0.5cm,均为胆囊内充满型结石。术中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8岁,主因体检时B超发现“胆囊息肉”,患者要求入院手术冶厅,经常规准备后行开腹探查:术中发现肝左前叶一突出肝组织,约1.2cm×O.8cm,附着于胆囊表面,并粘连,胆囊约5.5cm×2.5cm大小,光滑,切除胆囊后,囊内粘膜光滑,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2岁,健康普查时发现上腹部膨隆,左上腹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超声检查:肝胆巨大,形态失常,边缘不规则,整个肝内结构破坏,无正常血管走向。增大的肝左叶及右前叶几乎未见正常肝组织,被蜂窝状回声占据,网眼大小不等互相交织,最大者直径42cm,小者0.9cm,多呈圆形、椭圆形及为规则形液性暗区,暗区内可见点状及条状强回声,后方伴弱声影。右后叶大部分被蜂容状结构代替,只有约5.8cm-4.4cm区域可见正常肝组织,其内可见多类圆形液性间区,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3岁,因间歇性右下腹痛近10年,复发3天入院,腹痛无转移,不伴呕吐,查体:脐下偏右侧微隆起,压痛,反跳痛(+).首次用3.5MHZ探头检查,超声显示脐下偏右腹膜下见一大小约4.4cm×1.6cm椭圆形无回声结构,液区内见漂浮光点,且周边壁较厚,回声较强,似与周边粘连,当时考虑:异位前位阑尾炎,抗炎治疗数天后复查,改用12MHZ高频探头检查,超声显示上述囊性包块较前缩小,大小约3.0cm×0.8cm,上下两端分别接于一索状管道上,上端可追查到脐部后闭锁,下端管道逐渐往右下腹下行,至回盲部时显示不清,索状管道壁毛糙,增厚,有水肿,囊性包块随腹壁一起同向运动,与肠管运动方向相反,超声诊断为:卵黄管残留畸形--脐肠管囊肿并感染.  相似文献   

8.
患者赵某,女,33岁,主因右下腹无痛性肿块2月,腹胀、排便不畅2年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腹部略 膨隆、肝睥未及、右下腹扪及10×10cm大小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动度欠佳,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子宫无触痛,其它无异常 化验:WBC9.6×10~9/L,N68%、HCG((?)),碱性磷酸酶215单位。B超显示右下腹脏探及8.9×7.5×6.5CM的均质低回声团块。CT扫描提示,回盲部肿物,大小与B超报告相似,回旨部受压,但造影剂通过良好。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  男 ,4 7岁 ,因乏力 ,目黄 ,上腹痛 ,皮肤搔痒一月余 ,入院。查体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轻~中度黄染 ,见多处皮肤抓痕 ,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 ,腹部未扪及包块。血球计数WBC17 6× 10 9/L ;肝功能TB2 2 7 5umol/L ,CB16 4 0 μmol/L ,TTT2单位 ,ALT2 1赖氏单位 ,HBsAg阴性 ;B超①胰头部低回声区 ,提示胰头肿瘤 ?②胆囊增大 ,胆总管扩张 ;MRI胆道低位梗阻 ,考虑胰腺钩突部癌 ;CT考虑胰头钩突部肿瘤 ,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胰管扩张和胆囊增大。临床诊断 :考虑胰头癌。行剖腹探查术 ,探查见 ,…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0岁,因停经50d来就诊。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术前妊检: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肥大,糜烂,后穹窿可见阴道纵隔残迹。子宫前位,纵隔子宫,如孕60d大。质软,活动,双侧附件未及异常。 B超检查:子宫增大.形态正常,子宫三径约7.5×6.5×4.3cm,横切底部增宽,右侧宫角处可见节育器透声。左侧宫角处可见一1.6×1.4cm妊娠囊,囊内可见少量胎芽组织及原始心血管搏动。纵切。从子宫一侧将探头慢慢推移至对侧先见一有好娠的子宫图像,再慢慢推移则此图像消失,再出现一带节育器的子宫图像。可见一个宫颈一个阴道。横切时子宫中央似有纵行界限。B超诊断:①畸形子宫考虑纵隔子宫。②宫内节育器。③早孕。  相似文献   

11.
了解肝硬化时的胆囊改变很重要,但各种检查方法难以获得直接的影像根据,诊断价值很有限。超声检查不受病情的限制,不受肝脏或胆囊功能的影响,可以直接显示肝脏内部的回声及肝被膜和胆囊壁水肿增厚粗糙的病理改变。B超检查已成为临床检查肝硬变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8岁。于四年前,出现心悸、气短,多在劳动中出现,近一年来心悸、气短加重。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无效,于1990年5月4日转我院。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SSH—40A型超声诊断仪)左心房扩大,内可见约6cm×3.3cm×3.0cm大小的回声致密均匀的中回声光团几乎充满左房腔,光团形态欠规则,边缘较清楚;此光团似有一条索状回声连至房间隔顶部,舒张期光团贴近二尖瓣口,收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9岁,主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局部放射3年,加重一周入院。双侧巩膜黄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肋下4cm,脾未及。ECG示窦性心动过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开腹探查术,术见胆囊14cm×5cm大小,表面充血水肿,内有数块结石,胆总管结石。于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在钳夹胆囊时,患者突发全身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1]。其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脏器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如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复杂胆囊情况进行处理,以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是行LC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现将我院经验总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23例,女41例。年龄32~76岁,中位数49.5岁。平诊手术27例(42.2%),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2例,胆囊隆起性病变5例,萎缩性胆囊炎10例;急诊手术37例(57.8%),均为胆囊结石并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1.2手术处理1.2.1出血:⑴胆囊动脉脆性大、易断裂:分离胆囊动脉时拉断3例,胆囊动脉上的钛夹脱落1例。处理:分离胆囊动脉时不过分强调血管骨骼化,分离时尽量贴近胆囊,断裂后及时补夹钛夹;⑵胆囊动脉变异:双胆囊动脉3例,解剖变异4例。处理:因胆囊动脉走行变异,胆囊动脉远段走行在胆囊壁上,应靠近胆囊壁处结扎;⑶胆囊床出血:急性炎症毛细血管扩张,肝硬化时胆囊床有小血管出入肝实质,多有明显渗血,部分渗血在胆囊取出后自止,部分渗血用电灼止血;肝硬化渗血明...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狗细菌性胆囊炎模型,将8只狗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胆囊炎模型组,两组都用盐酸塞拉嗪肌注麻醉后,正常对照组胆囊注入生理盐水0.3ml,急性胆囊炎模型组注入大肠杆菌0.3ml,正常饲养7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狗急性胆囊炎组白细胞数值,胆囊湿重指数,胆囊容积指数等变化极其显著(P〈0.01)。病理可见胆囊壁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入,胆囊壁水肿明显,增厚,胆汁颜色发暗,发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向狗胆囊内注入大肠杆菌7天可成功的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6岁,主因右侧腹部膨隆,腹胀3年,加重3个月住院。查体:T:36·2℃;P:80次/min;R:21次/min;BP:177/108mmHg,体重71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明显慢性病容,自动体位。腹部极度膨隆,尤以右腰区及腹上区为著,剑突至盆腔可触及巨大肿物,质韧,无触痛,无波动感,不活动,叩诊呈浊音。B超提示:腹膜后上至膈肌,下至盆腔,巨大囊性肿物约38×32×29cm,囊内液体混浊,包膜完整。左肾正常,未发现正常右肾结构。CT显示,腹膜后巨大囊性肿物,腹腔内脏器堆积于左侧腹部,静脉肾盂造影右肾不显影,左肾排泄及左输尿管走行正常。化验检查:血常规…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6岁。主因肝脏巨大肿物5年,于1988年6月6日入院。查体:T36℃、P110次/分、R18次/分,BP14.3/9.1kpo。慢性病容,右上腹明显隆起,肝脏肿大,右肋下至脐,剑下10Cm,边界清楚,质软、压痛,凹凸不平。其它各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化验各项正常。B超检查:左半肝显示20×20cm大小强光团实性肿物,无声影,  相似文献   

18.
从1990-2000年,本院教职工胆结石检出率为12%,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2.2%和11.8%(因胆结石已手术未统计在内);如把已手术统计在内,男检出率为14.5%,女检出率为14.7%,女高于男;高血脂与正常血脂胆结石检出率分别为18.10%和16%;教师、干部、工人分别为15.28%、6.7%、13.79%,教师高于干部和工人。追踪观察单纯性胆结石并发胆囊少于多发性结石;单纯性胆结石对胆囊的形态大小和胆囊壁的影响不大,而多发性结石伴发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大于0.3cm,毛糙。胆结石患若无症状,不需治疗,可定期B超复查;多发性结石反复胆绞痛应手术治疗;多发性胆结石伴胆囊萎缩,应手术以防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特征,并结合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对收集的9例肝内胆管囊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中有8例呈多房性,1例单房性.2例囊壁或分隔有钙化.9例囊壁及间隔呈稍低密度,无壁结节,囊液密度均匀.动态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稍低于强化的肝实质,延迟后稍高于肝组织,而囊液无强化.误诊4例,诊断正确率约56%.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征性,综合分析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肝脏疾病病种诸多,B超对肝病的诊断价值与肝脏病理解剖变化有关。一般而言,弥漫性肝病B超诊断的敏感性较低,反之,局灶性肝病B超的敏感性较高。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B超仅可较准确地测得肝脏的大小及其动态变化,但对黄疸的鉴别诊断,目前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以有无肝外。肝内胆管扩张来鉴别是胆道梗阻引起的“外科黄疸”还是肝内胆汁淤滞引起的“内科黄疸”,方法简单。图像容易辨认,敏感性较高,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