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老王的致富之路”为主情境,设计“完善喜树的种植方案”“探究喜树的药用价值”“喜树产品的加工推广”三条情境线索,形成“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单元的结构化教学脉络。通过设计层次递进的驱动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观念,感受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化学科学方法的掌握,两者以探究学习的方式来整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感受化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经历化学学习的探究过程和领悟化学的思想方法三个层次的过程来理解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略论“美感”的培养张彦霞一、整体感知,激发欲望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对文章语言整体的感受。当一篇优美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去感知课文。而后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  相似文献   

4.
以高三复习课——“尿素的工业制备”为例,依托“工业合成尿素”这一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原料的选择、合成条件的优化、相关数据的计算、环境与能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解决工业合成尿素的实际问题。在项目式教学中融合STEAM教育理念,辅助学生体会学科融合思维,建立工业流程问题的思维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怡 《化学教与学》2022,(19):32-36+39
以“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片段为例,试将我国传统燃料千年利用的史料情境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设置3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古今燃料说”“燃烧本质论”和“燃料一定燃?”使学生体会我国传统燃料利用历程,结合现代燃料能源发展,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科学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维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结合物理电学实验,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科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新教材(2019版)设置了问题、知识、探究等情境,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境线、知识线、信息技术融合线、价值线、素养线”,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并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融合希沃白板、Chem3D等信息技术,使学生初步掌握糖类的相关知识,渗透糖类的社会和学科价值,感受化学学科在生命健康、生产、能源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改进了“工业制备”的教学。首先分析了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特点,让学生感知生产模型中生产原理的核心地位;然后结合原理分析工业制硫酸的生产设备与条件选择,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模型;接着思考制硫酸的“三废”处理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工业生产模型;最后,评价索尔维法制纯碱的生产工艺,应用模型。整节课从模型感知、理解、构建到应用,始终以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龚韦韦 《湖北教育》2023,(12):26-27
<正>“生动化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为教学起点,以教师生动的教学与学生双手、感官“动”起来为主要特点的化学教学主张。也就是说,教师要以生动的教学艺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借助双手、感官之“动”直观、具体地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化学现象,感知化学规律,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和教师的生动讲解中生成新的化学知识,掌握新的化学技能,形成化学思维,从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1]。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离子反应”这一主题,既承载着从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到高中化学“电解质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衔接功能,又发挥着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线上教学实际,在实施高一化学线上教学时,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作为第一单元教学主题,从酒精、"84"消毒液等常见消毒剂的消毒原理、安全使用方法等展开教学,再拓展到设计制备"84"消毒液等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与消毒剂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化学用品,促进学生感受化学对人们健康生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14.
对于提高学生色彩画面色调感知力,笔者探索了三种教学模式。首先,将日常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和掌握色调知识。其次,通过小色稿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感受和丰富色调。最后,通过共研拓展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色调感知的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色调感知力。这三种教学模式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感知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色调感知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一、审美创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价值取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一方面注重“文学阅读”,提升审美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实现“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在真实问题情境下探究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基于此,以“研究火箭燃料”为主题,通过初识火箭发动机和燃料大比拼等活动,建构从定性、定量、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研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尝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三、不要忌讳“提问”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笔者认为提问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  相似文献   

18.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化学知识的习得与科学研究的体验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发展和了解化学家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设计为例,展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培养过程.通过以数字化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建立宏微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建构认知模型、感受学科价值,全面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实践”栏目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情景、生产实际、科技情景等真实情境,将学科的“惰性知识”转化为“活性知识”,既体现了新教材化学教育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学科视野,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增进跨章节、跨学科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以“认识元素周期律”为例,反思“研究与实践”栏目网络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积极意义,呼吁化学教师关注该栏目网络课程的使用,让教学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