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以生产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了区域经济要素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我国省市区的经济产出、投资、出口与消费需求数据及其派生数据,计算分析了1981-2003年区域经济要素投入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区域投资、出口、消费需求等经济要素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其中以出口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大,消费需求波动的影响次之,投资波动影响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仅增加区域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减少区域出口、消费需求和投资的波动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外向型经济质量,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从贸易发展数据直观考察,安徽出口贸易分布不均衡,不同区域存在发展差异。测算安徽省十七地区贸易基尼系数,发现安徽不同区域出口贸易差异显著,但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这种差异在逐渐减小。进一步对区域差异作收敛分析,发现安徽出口贸易区域差异存在条件β收敛。最后,从出口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两个角度提出促进区域贸易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的新战略,以长江经济带区域为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的研究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内部省市提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政策规划。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R&D经费投入在1%的显著水平下促进经济增长。即表明,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创新活动的开展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要加大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内区域间的合作;加大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及实物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提供支持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4.
区域收敛与区域发散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议题.以山东省为案例,首先运用塞尔指标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在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存在着一个波浪式收敛和发散过程 ;然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山东区域经济区划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它集中了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不仅自身持续增长 ,而且把增长扩散到周围腹地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同等级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不同等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系统。云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系统由一级 (省域 )增长极、二级 (经济区 )增长极、三级 (地州 )增长极、四级 (县域 )增长极子系统所构成 ,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部门持续向沿海地区集中,扩大了中国的区域差异. 从NEG视角,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市场潜力的区域差异是改革开放时期促使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不均衡增长的重要因素.选择了1978~2006年的panel数据以验证理论假设.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潜力和制造业总产出具有协整关系.市场通达性在解释制造业空间不均衡时是统计显著的.因此,市场通达性能够促进制造业部门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在30省市区1995-2012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引入能源因素优化的C-D生产函数探讨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经济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外贸开放对东部和西部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外资开放对中部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对东部和西部存在挤出效应;财政干预对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私有化改革能够有效推动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产业合理化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产业高级化的经济效应与产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进程中,在老龄化时代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制造业如何获取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力质量提高促进人力资本形成,进而产生人力资本循环机制,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和效率。这两种作用机制解释了老龄化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正向作用。基于中国大陆2002—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老龄化对提高出口复杂度有积极影响。考虑到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将样本按照中、东、西和东北部进行划分,结果仍然表明老龄化有助于提升出口复杂度。此外,在全样本检验中,受教育年限、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贸易开放度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样本分析中显示出负面影响。因此,基于地区禀赋优势打造国内雁阵模式、建立多层次有序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释放老龄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是打造“中国制造”新比较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采用HS?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计算2001—2012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并进一步分析相对出口规制程度、相对产量与出口增长二元边际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稀土产品出口规制政策对稀土产品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大;而相对产量对二元边际有负面影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稀土产品出口规制政策的逐步弱化,应加强对稀土产业的生产规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转变;并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促进稀土产业的良性扩张。  相似文献   

10.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往学者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通常将用索洛增长核算模型测算得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简单加总取均值,忽略了各个地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的比重。基于收入函数相关理论,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应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加权处理;从决策单元、子集和总集的层面对索洛增长核算模型进行改进,得到进行加权处理(权重即地区总产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总产出的比重)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根据改进后的索洛增长核算模型对我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测算结果较改进前GDP增长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对于西部地区,改进前显著低估了劳动贡献率和TFP贡献率,但却较大程度地高估了资本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和劳动力成本冲击的基础上,采用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测算并分析在刘易斯转折点前后,制造业以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变,并分别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制造业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在从二元经济模式向新古典经济模式的转变,优先发展的沿海地区会更早地经历劳动供给的短缺而面临“用工荒”,吸引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已然式微;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红利较东部沿海地区可能维系更长的时间,引导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要素成本效应则逐渐增强;目前,上述作用和趋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区域社会资本不平衡、金融法律保护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标来度量地区金融法律的保护水平,采用信任指数作为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根据2005—2007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研究区域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社会资本越高和金融法律保护程度越高的地区,上市公司的价值越高,而且社会资本和法律保护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在法律保护水平低的地区,社会资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成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货币,是中国经济实力从区域到全球范围不断强大的必然结果。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加大参与国际贸易结算、资本项目投资和作为国家财富储备数量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实力继续快速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