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蒋剑翔 《今传媒》2005,(2):62-63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别的不说,就拿一度被媒体炒  相似文献   

2.
在使用数码相机的过程中,你也许碰到过固件存在的小问题(Bug)需要解决;也许你对某些功能不满意,希望增添某些后续机型才有的新功能,你可能觉得这些工作需要送到厂家才能解决。其实,只要厂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你自己就可以做到,  相似文献   

3.
华静  小浩 《出版参考》2006,(12):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  相似文献   

4.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5.
在使用数码相机的过程中,你也许碰到过固件存在的小问题(Bug)需要解决;也许你对某些功能不满意,希望增添某些后续机型才有的新功能,你可能觉得这些工作需要送到厂家才能解决。其实,只要厂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你自己就可以做到,那就是对数码相机的固件进行升级。  相似文献   

6.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7.
钟凯  肖渊 《声屏世界》2008,(8):53-53
目前.农业记者普遍缺乏.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在赣州的市级媒体中.虽然有专业的农业报纸和网站.有专业的农业栏目或频道.然而从事专业的农业记者数量不到5%.而且专业化素质不够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没在农村生活过.对农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不熟悉.连水稻和稗草都分不清,自然就找不到报道的题材,更谈不上做精做好了;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业务水平提高了,却又离开农业记者的岗位,于是农业记者经常出现断档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报道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7,(47):19-19
对这个时代心存感恩.因为你认为对成功者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堕落了.有的人喋喋抱怨,有的人冷跟旁观.而你却从风云变幻中看到了机会.从异彩纷呈选准了方向.因此你走在了时代的前端。纷繁的世界可以造就绚丽的人生.也许选择很多.但是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拨云见日,乱中取胜.你知道智慧是知者的身份牌.判断是胜者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0.
现在报纸林立,发行花样繁多。除正常发行外,有不少不正当发行。这里略举几例:比七。有的报纸特别是行业报纸动用公安、工商和税务机关发行.不订某种报纸,就寻你的事,关你的门.给你吃不完的苦头;有的地方.行政命令,抢大帽子吓人.不订我家报纸.是什么不讲政治呀,不抓精神文明呀等等;有的报纸和有的单位以“条件”交换,你要宣传什么我照登.我要发行若干份,你照办;各报纸开展奖励大战,你订一份奖五元,订我一份则奖’\元,看谁压过谁……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报纸发行当然也要竞争。但正确的做法应当…  相似文献   

11.
无欲则刚     
做一个记者,身边有太多太多的诱惑。有人在争权、夺利、搞钱;你若不争,好像活得太窝囊了。但我在连续采访了两位将军,以及一位将军遗孀后,我坦然了。和他们比起来,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相似文献   

12.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4.
梁衡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职业具有多动思维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机敏灵活,求灵求变求动——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的目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15.
除了跑会议、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外报找观点本地找例子.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记者好当。进了新闻机构大门,每天一支烟、一杯茶,浑浑噩噩过日子,写不出好东西,也炮制不出坏东西,到了年龄就退休的记者有的是。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有的年轻人成了“记者油子”。那儿有宴会往那儿跑,哪儿有礼品往哪儿钻。稿子嘛,不必动脑筋,人家早准备好了新闻稿(供参考),你只要照着抄就行了。这种记者谁不会当?  相似文献   

17.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8.
深圳法制报社记者在中秋之夜去香蜜湖度假村采访时,被度假村保安人员及工作人员殴打致伤。此事披露报端后,激起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愤慨。无辜殴打、谩骂记者,阻挠记者进行正当采访活动一类的事件,这几年来时有所闻。有些事件的性质极为严重。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呼吁:必须确保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歌颂善美、鞭挞邪恶,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触犯了某些人,某些部门。你要揭我的短吗?我就向你提供种种假情况,叫你真假难辨。你要批评我吗?我就告你“不符合事实”,甚至拿出假证据来。  相似文献   

19.
“井下的葫芦”——上面看它在下面,下面看它在上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妙喻。但很可惜,这个比喻却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记者。有的记者下去采访,习惯于浮光掠影,目光一扫,调头就走。  相似文献   

20.
对记者诱惑力最大的应是什么?在理论上似乎只有一个答案:新闻价值。但在现实中,答案可就多了。“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泡……”之类的顺口溜,就勾画出了当今某些记者的兴奋点。现在,又多了一个——“成天围着开业跑”。开业,不过是企业开张,几乎天天有,很难讲有多大新闻价值。过去,开业之类的请帖到了记者手里,往往都是朝广告部一扔。现在不同了,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