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2.
刘香东 《成人教育》2009,29(3):87-88
美国成人公民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传统,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分层次的内容、以及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我国现有成人的公民状况不容乐观,借鉴美国成人公民教育的经验,我国应注重创建公民文化,建设公共领域;关注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利,实施积极的成人公民教育;拓展成人公民教育的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内核,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怎样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成为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仅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公民文化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特点;我国公民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基础。本文探讨了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现状,提出了为当前公民文化建设所亟待解决的几个现念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制度与公民文化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初始的、非国家形态的制度形式,必须会推动农村的公民文化发展。虽然由传统的依附性文化到公民文化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村民自治制度的教育与训练下,在经济利益的密切驱使下,在党和政府的合量介入下,公民文化改将日益成熟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日益完善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7.
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公民文化的成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诸如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成熟、法制的健全、公民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建立在他对政治文化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有利于维持民主制的稳定”。阿尔蒙德通过对意大利、墨西哥、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平衡文化和参与者文化,它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他的公民文化理论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公民与公民教育理论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的挑战,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诉求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资质和公民教育观.因此,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教授提出了变革公民教育的一系列主张.承认、理解和尊重群体差异性和文化权利是其公民资质观的主要观点.在包容、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习得和构建起新的公民意识是其公民教育思想变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律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理论界政治解释学、法律注释学的倾向比较浓重,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批判主义、自由主义等法学观念及研究方法逐渐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并将其“本土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此为代表的是90年代后兴起的“市民社会理论”,促使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研究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文化日益强大。在市民文化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心态尬而痛苦。在这种背景下,池莉以她的三篇小说显示了知识分子对市民文化也即世俗文化由接轨到妥协再到同流的过程,显示了知识分子面对世俗文化时的另一种心态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随着中国市民社会、市民文化的兴起和曲折发展,体现市民文化价值观念的市民小说也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发展变化。把20世纪的市民小说界定为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小说,则其在20世纪的发展主要有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小说、老舍和张恨水的小说、市井小说、新写实小说与新市民小说等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和公民意识是影响法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推进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教育的深化。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工作的内涵、要求和关系,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的现实意义。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政府推进和民间自觉的路径,通过构建法治文化,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西方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文化比较强调“分”、法理及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东方历史背景下的和谐文化更倾向于强调“合”、情理及对政治的普遍冷漠。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公私观念以“崇公抑私”为主要内容,它长期影响历代中国人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品格,以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建设。传统尊公尚公观念有利于调和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而抑私灭私观念则会阻碍公民主体意识的发扬,难以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并压抑人们政治参与愿望。对此,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社会,为人民提供政治实践的场所。  相似文献   

17.
人是文化的产物,公民人格的生成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构遭遇着文化阻隔,表现为惟上惟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学校"差序格局"对学校公共性的侵蚀、学校人际互动的"私德"对"公德"的僭越等。学校场域中的公民人格建构应厘清教育价值,提升人的自主性;构建实践共同体,增强学校的公共性;划清"私德"的疆界,培育人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8.
灾难事件中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以最密集、最激烈、最具不确定性的方式呈现。相比西方灾后的多元公民参与,中国公民对灾难事件的参与除了与救灾文化、公民定位不清晰、强势政府等有关外,其间政府是否回应,回应的诚意、效率和到达率如何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果公民能理性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且政府能做出积极、高效和专业性的回应,那么灾难在引发自然、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同时,也能促成公民与国家之桥的架通。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