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美国著名文学艺术大师海明威是描写人物对话的能手,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即是一部以成功的对话描写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个性和情感,因此对话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在分析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小说对话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翟象俊译本和张祥麟译本的对比和分析,探讨小说对话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推导理论为理解人类交际过程中违背交际准则的对话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小说对话中作者通常故意违背交际准则以达到传递会话含义的目的。在翻译小说对话时,使用"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推导理论,使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效果上等值。《红楼梦》两译本中对人物对话的处理为总结小说对话翻译策略提供了原材料。  相似文献   

3.
英语口语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层面上。在对英语小说人物对话汉译时,应遵照口语体的语言特点进行口语化翻译,避免翻译成诸如书面体或其他文体。小说中人物对话翻译时应遵循原文本文体特征,体味人物角色下个性化语言,彰显人物交流语言口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是塑造角色性格和推进情节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对话翻译过程中,语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所传达的意义。文章选择小说《明日复明日》中的人物对话为翻译对象,并从上下文语境和角色设定两个方面对该小说中的对话翻译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将单词的含义固定在译文中,而需要谨慎处理;在充分理解上下文语境后,灵活运用单词的意义,并在必要时适当转换,以获得合格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展现人物原有的风姿,使外国读者印象深刻,达到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的效果,成为小说译者追求的翻译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方面给予了译者有效的指引。本文通过会话含义理论推导贾平凹《黑氏》一文中人物对话的意义,进而指出小说中的对话英译应注重再现原文对话的语言特点与再现原文对话的意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和传达作者写作风格的重要手段,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好小说对话的翻译,是重现作者写作风格的的重要步骤.本文主要从表达方式、句式变化、词义选择等方面对《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人物对话部分的对比分析,讨论如何还原小说人物特征,再现作者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与理解。小说中的对话翻译就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语,译者从人物对话中获取相关信息再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影响读者能否顺利阅读等等。所以在翻译小说对话的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正确推理并理解会话含义及原作者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恰当的词汇进行原文信息的传递。通过《聊斋志异》的两个不同英译文本对话翻译的对比分析,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来阐释语用学在对话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进而阐明语用学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以《国王迷》翻译为例,认为在文学小说中占有大量比重的人物语言语音上的传神翻译,是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尽量让译文如同美妙的音乐,朗朗上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语音上的表达恰如其分地表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小说情节,可以更好地再现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舞云  范献花 《双语学习》2007,(11M):189-190
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对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产生会话含义的典型情形,以《名利场》中人物对话翻译为例,总结出具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文学才能表达其内容、思想和写作的技巧。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分别是语用学与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本文拟从《三国演义》罗译本入手,主要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等效观对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了解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具体情境语境下人物对话翻译提供系统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于清末在中国文学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翻译活动,引进了新的思想、题材和写作技巧。小说翻译是清末翻译中的主要内容,它提升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国原创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写作方法与形式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 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 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定位。当译评者与译者务实目标一致,译评者正好是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译评呈现好评,反之为差评,皆为印象式译评。专业译评者应采取描写式动态评价,辨析译者务实目标,考察译文是否吸引到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3.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散文属于文学文体。它被看成是一种介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学形式,也被看作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而在散文翻译时应辨证的处理好信与顺的关系,力求做到译文既神似又形似。  相似文献   

16.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国内风景区景点名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简要分析了景点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由,讨论景点名梯级翻译标准,论述景点名翻译相应的5大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1997年,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了《鹿鼎记》的第一卷并出版。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视角来审视《鹿鼎记》的英译,可以为中国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丰富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使用的称呼语不仅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表明了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等。按照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观,称呼语的翻译不仅要实现其概念功能,更要实现其主要功能——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以《太平广记》的小说英译为例,剖析了小说中标题及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从而找出应对志怪小说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为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