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2.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4.
做档案期刊编辑二十余年,绝大部分工作日都在被迫阅稿。累积下来,看过的档案学和档案业务稿件,至少也有几万篇了吧。按说,天天面对别人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该是一件多么幸运且幸福的事儿啊! 可是一路走下来,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经常向报刊投稿的人大都遭遇过被人删稿子的经历。有的删得让人服,叫绝;有的则删得让人憋气,摸不着头脑。这些感受,不但业余通讯员有,就是以删他人稿子为业的编辑也有。好在,经常投稿的编辑们有时在自己敬佩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敬佩;有时则在自己憋气的同时,又让别人憋气。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裤衩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嫁衣却是风光无比,所以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嫁衣而不是裤衩.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编辑们成天为别人做嫁衣,自己却穿了一条裤衩."我认为,编辑,尤其是一名医学编辑,在编辑的道路上,应该是不羡别人的嫁衣,不弃自己的裤衩.  相似文献   

8.
最怕张怀庆     
据说“新闻编辑怕克里空,副刊编辑怕文抄公。”不知别人有何体会,在我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最感头痛的便是文抄公。每日伏案审稿,沙里淘金,偶或读到一篇佳作,击节赞赏之后,常常把它推上头条位置。然而过不了十天半月,便有人来信揭发,说是“抄来的”,于是我便写信把文抄公批评一通,自己免不了跟着写检讨书,违心地承认自己“水平低,识别不了抄袭的稿件。”照例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事实上半点“智”也长不了,文抄公的东西还是不时地在版面上出现,我也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水平低”。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滋味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大报的编辑,小报的编辑,把办报当事业拼死拼活干的编辑,拿办报混饭吃的编辑,滋味不一样吧?自知不才,当初搞报道时,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当编辑。作为一名报道员,对编辑很崇拜、很敬仰。编辑不仅慧眼识金,对稿件有生杀大权,而且很会出点子、给思想,一般化的稿子到了手里就能点石成金。那时候,自己二十来岁,精力旺盛,无牵无挂,工作之余,喜欢给报纸写个稿。年年有几十篇稿子在报纸上变成  相似文献   

10.
1 编创结合问题的提出 组织和编发稿件是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编辑为人做嫁,把自己的心血渗透到别人的成果中,帮助作者成名成家,这是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编辑只编发别人的文章是不够的,起码不能算是一个全面的编辑。历史上出版工作是编著合一的。编著分工,编辑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但这  相似文献   

11.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手记     
对准目标“狠射门”我是个通讯员,也是个业余作者,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稿件被省内外报刊先后刊用,别人问我有啥门道,我说:“对准目标狠射门。”投稿和射门一样,要有不甘失败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我刚开始给一家报纸副刊写稿,寄一篇退一篇,寄两篇退两篇。不知是我的决心感动了编辑,还  相似文献   

13.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
在1995年全国铁路好新闻评选中,我为一篇报道撰写的短评《抓廉政就是抓经营》获得一等奖。一篇小文获此殊荣,这是我绝对没有料到的。 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干一些同志不太乐意干的编辑工作。尽管以前我的作品也在全路或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多次获奖,但这次获奖格外让我感触深沉,觉得意义不同往常,心情也比较激动。这是因为,以前的获奖作品,都是我自己直接采写的稿件,都是以记者的身份获奖。而这次的获奖作品,则是在别人的来稿上“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5.
董强 《军事记者》2007,(1):60-60
原学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雷群明曾写过一篇《印在别人书上的名字》,动情地表示“编辑工作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王敏 《青年记者》2009,(14):23-24
《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天助自助者     
记得几天前,我读了一位作家的几篇文章。立意新颖,观点独特,极具创造价值。一篇好文章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它的思想和情感对每个人都有启发意义,作家自己的真理也是别人的真理。 优秀人物如柏拉图、弥尔顿,他们只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自身的内心深处,体验我们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眼睛只盯着别人,只是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的思想丢失了。  相似文献   

18.
“作家是锤头,编辑是锤把儿;作家是水泥柱,编辑是钢筋,光使劲不露面,编辑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这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在他的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获奖后说的一番深情的话。已经成名的作家对编辑的劳  相似文献   

19.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20.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