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集“采、写、播”于一身的广播人。现在记者不光采写新闻,录音报道中的文字稿件也由记者亲自播录。可由于播音不是记者的“老本行”,多数记者都没学过播音技巧。所以,在刚学播录稿件时,确实给记者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平翘舌不分;有的念稿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掌握不好,播稿没有层次感、语速慢;有的没有播讲欲望,状态不积极;  相似文献   

2.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一两名助手,由助手起草,其中有的领导还确是出了思想和重要点子,有的却只是修修改改,而大名却挂在前面,其实只是起了个编辑的作用。一种是不同单位的记者合写一稿,倘非联合派出的记者组,就意味着记者有“扎堆”现象,采访“撞车”了。合作固然可以解决“撞车”的矛盾,但兴师动众、“三堂会审”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未必乐意和适应,介绍情况也易粗不易细;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集“采、写、播“于一身的广播人。现在记者不光采写新闻,录音报道中的文字稿件也由记者亲自播录。可由于播音不是记者的“老本行“,多数记者都没学过播音技巧。所以,在刚学播录稿件时,确实给记者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有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平翘舌不分;有的念稿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掌握不好,播稿没有层次感、语速慢;有的没有播讲欲望,状态不积极;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5.
人尽其才     
笔 者在当记者之前 ,曾在一个企业的党委部门工作多年。日积月累 ,细心观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和被使用者的表现 ,得出一个结论 :让每一个人干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 ,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明的工作方法 ;与之相反 ,不考虑量才用人 ,不注意首先把每个人放到最恰当的、他最喜欢的地方去工作 ,就难以人尽其才。这一原理 ,也适用于新闻单位。近读山东《青年记者》发表的周学泽先生的《记者“龟兔论”》 ,其基本观点 ,与笔者的这一“发现” ,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文中说 :在新闻界 ,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 ,出稿很快 ;有的记者则似…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卷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  相似文献   

7.
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新闻界同行凑在一块,便自然而然地聊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怎样搞好清正廉洁的报道。有的同志说,正面宣传为主,采编经济新闻比较顺利,可采编拒腐蚀、为政清廉的典型难啊! 难在哪里?概言之有“三难”:一是了解这方面的线索难;二是采写典型报道难;三是审核稿子也难。然而,报纸不能因为采写报道有些困难而不去积极宣传自觉拒腐防变、为政清廉的先进典型!编辑、记者也不能被“难”字挡住。近几年来,我们从组采这方面报道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只要记者、编辑有“三股劲”,即满腔热情采编先进典型的闯劲;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写作先进的实劲;坚定不移颂扬先进的韧劲,那么,采写工作上的“三难”是可以克服的,并且能够采编出一批受各级  相似文献   

8.
何强 《记者摇篮》2006,(6):42-42
大凡采写过批评稿件的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采访、撰写、交稿、见报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稿件总要经历一些磨难和曲折,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面目皆非,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困扰着一些记者,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眼下,在采写批评稿件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听到问题就发愁,碰到问题绕道走”。有的记者主观上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敢正视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敢揭示事物的本质,担心批评社会的落后面,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因而碰到问题不敢问津。二是“经济发展与批评稿件对立论…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死、慢、长、浅、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一、改“死”为“活”的关键在于多从群众的角度,少从工作的角度;多从消费的角度,少从生产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 二、改“慢”为“快”,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改总结式报道为连续性反映;努力寻找新闻根据,增强新闻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1.
记者除采写公开报道外,还要采写不便公开报道的重要情况供领导参考。许多责任心强的记者都很重视写“内部参考”。有些“内参”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对实际工作起了很好作用;各级领导也很重视新闻单位的“内参”。但是,有些记者对写“内参”的认识尚待端正。如有的同志认为,“内参”  相似文献   

12.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3.
梁衡 《传媒》2002,(11):38
过去我们常说“一滴水见太阳”,是指记者通过采写一件具体的事,从中可以反映出大政方针,舆情民意。记者要学会发现典型,运用典型。但仅止于此还不够,因为就是同一个典型,同一件事往往又蕴含着多方面的寓意。一个好的记者,不但能发现一滴水,还要能从这一滴水里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时候,记者就  相似文献   

14.
“人中吕布、马中赤免”,赤免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三国志》中有赤兔马的记载。但是称为赤兔却并没有说为什么。于是,后人就认为,“赤”是说其毛色,“兔”是说跑得快如兔子。其实这是误解。自古以来,我国对各种动物就赋予了某种精神、品格、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怯懦,弱小的象征,虽然它跑得快,但是,兔子的跑总是与逃相关的。可以说,兔子毫无英雄气概。用兔子来比喻好马,是有损马的形象的。兔子跑的速度固然也快,可是因为它个头太小要论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将我列为本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的20位候选人之一,虽然最后没有入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我仍然感到满足与感动。因为这是对我及奔忙在社会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肯定与鼓励。今后,我将更努力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我1995年参加新闻工作,在时近9年时间里,先后从事过版式设计、编辑、记者,现在在温州都市报社会新闻部担任记者。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主要采写批评报道或暗访类报道。近两年来,我用报社配备的针孔式摄像机,先后采写、拍摄了《揭开席梦思肮脏内幕》、《大门紧锁出演“淫舞秀”》、《千里卧底揭火车偷渡黑幕》、《七天七夜追踪黑心猪肉》、《戳穿“联络员”的把戏》、《接客上路?先交保护费!》、《三万盗版带藏地下》、《记者亲历“招工陷阱”》等系列报道。曾多次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甚至找上门来,进行威胁恐吓。但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拍手叫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尽到了一个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新闻界同行凑在一块,便自然而然地聊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怎样搞好清正廉洁的报道。有的同志说,正面宣传为主,采编经济新闻比较顺利,可采编拒腐蚀、为政清廉的典型难啊!难在哪里?概言之有“三难”:一是了解这方面的线索难;二是采写典型报道难;三是审核稿子也难。然而,报纸不能因为采写报道有些困难而不去积极宣传自觉拒腐防变、为政清廉的先进典型!编辑、记者也不能被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几位同行同我说起当记者的“运动轨迹”:头三年当记者,从报社里冲进冲出,走起路来像鲳条鱼射箭,采写的稿件一篇好过一篇;三年过后,便只孵在办公室里,电话打进打出,走路慢得像老牛背纤,采写的稿件一篇不如一篇。所以,在某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是份“青春饭”,干了几年,道儿越干越老,劲道越干越小。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运动轨迹”却并不起  相似文献   

19.
《商山红莲——优秀女共产党员徐升莲的无私奉献》一稿,在《陕西日报》1990年7月14日一版头条发表后,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面谈,言说:“徐升莲的事迹感人”、“通讯写活了”、“主人公立起来了”;一些老同行还说“此稿写法上有突破”。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赞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记者的劳动的尊重和爱护而说的,不能在赞扬声中失去自知之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采写此稿  相似文献   

20.
以文章的长短论“优劣”的看法在新闻界尤其“走红”,不仅有不少读者“瞧不起”短文章,就连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似乎也没有把“火柴盒”、“豆腐块”一类的文章放在眼里,不愿意采写短新闻,唯恐自己的文章写短了显示不出“真才实学”而贻笑大方。诚然,文章的长短对作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长文章需要的技法可能要高一些,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说文章的“身价”可以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