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灌阳竹枝词》出自清代诗人山春,描写的是清明时节都江堰放水节的盛况。26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润泽良田万亩,李冰治水功绩至今仍传诵千秋。"古堰工程、李冰治水"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与文化的标识。1903年从考棚原址诞生的灌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就是今天的北街小学。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扬弃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地制宜,转化教育教学资源,让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北小师生成长的丰厚土壤是我们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邹礼洪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2):32-34,52
都江堰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着岁修制度.历代治水专家指导岁修,体现出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深淘滩、低作堰”,使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筑堰原料就地取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采取植树种荆保护堤岸、制订法规保护河道等方面.都江堰岁修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使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基本保持着原生态环境,这是它能够持续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灌县(今更名为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是世界上目前惟一存留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的治水经验,与其子率众人兴建都江堰。他们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的特殊水文和地形特点,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  相似文献   

4.
略论武汉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市水资源水环境现状,指出其存在江河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武汉市水资源水环境利用与保护的主要对策措施.文章认为,严禁填占湖泊,利用湿地生态工程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江湖连通、以水治水,节约用水以及加快汉江武汉段的治理等是实现武汉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冯广宏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4):21-24,39
都江堰无论建设还是管理,方式方法皆与国外不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工程历时两千余年而不废,投入甚少、产出极多,充分证明其作法是成功的。类似都江堰这样的成功典型,全国已越来越少。都江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学术遗迹,而且尚在发挥经济效益,故有学术研究的唯一性。从抢救的意义上说,建立“都江堰学”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紧迫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河渠书》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一语,在都江堰创建史上布下了疑云。因为“沫水”常被人指为大渡河,而都江堰却位于岷江。在这一矛盾面前,说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为岷江古时也有“沫水”之称,所以离堆当是今都江堰宝瓶口;另一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城西之岷江中游,是名震寰宇的水利工程。建于秦昭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堰名也几经更变。近世“都江堰”的含义一般是指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四大工程;而古代则不然,仅指分水鱼嘴和金刚堤。“都江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籍是在《宋史》。《宋史》卷95《河渠志》云:“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卷247《赵不(?)传》云:“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为何称“都江堰”?唐李泰《括地志,云:“郫江一名都江。”郫江即鱼  相似文献   

8.
农村水环境治理是浙江省抓好生态治理,推进“五水共治”的关键工作。以浙西南农村为例,以农民的治水共识、参与行为为视角,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五水共治”新形势下农民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提出构建政府、村企、农民“三联参与”新格局,提升农民参与治水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9-30
新华网武汉报道 在2003年抗旱工作中,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在确保长江安澜的同时,按照“适度承担风险、利用洪水资源”的治水理念,充分拦截汛期尾水,使古往今来被视为“洪魔”的长江洪水,变为不少地方的“救命水”。这种尝试反映出我国防汛抗洪观念的转变:只要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洪水”也可以为人类谋福。  相似文献   

10.
堵与疏     
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决心外,关键的是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变堵为疏。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何不也借鉴一下大禹冶水的办法呢? 当前,由于待遇偏低等原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  相似文献   

11.
蒋旭华 《教学月刊》2014,(12):59-61
“生活中的水”主题复习课是笔者上的一堂公开课,本课以“识水、辨水、探水、治水、节水”这“五水”为问题链贯穿整堂课,使学生不仅建构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能力。“以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复习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彰显科学复习课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29日都江堰晴今天乘车来到了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整个工程设计巧妙,技术精湛,尤其是那无坝引水的设计,使都江堰成为古代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即使在当今,都令人赞叹不已。都江堰共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我由玉垒山走索桥,先到  相似文献   

13.
拜水都江堰     
伍振 《少年月刊》2014,(12):41-41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成功地驯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水,成就了一段"膏泽千古"的佳话。它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史记》记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相似文献   

14.
1999年3月30日,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这一观点经过“中国水利如何面向21世纪”的大讨论,得到了全国水利行业的赞同,现在已作为水利部门新的治水思路。 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问题。那么,作为服务于水利改革和发展,为水利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技术支撑和后备力量的水利教育,应如何适应新的治水思路呢?笔者认为,必须调整教育…  相似文献   

15.
《水法》: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颁布的《水法》,结合甘肃省张掖市建立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的实践,论述了《水法》对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作用,并对贯彻落实《水法》精神,努力探索“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运行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地协调观作为中学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含“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三个要素。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经过“感知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地协调观”“运用人地协调观”的循环进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对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利用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要素。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包括长时间尺度下对人地协调观的感知、完整情境下对人地协调观要素的整体理解、真实任务下对人地协调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19.
赵锋 《上海教育》2010,(10):8-12
“5·12”,让我们记住了汶川,也让上海与都江堰牵起了手,走在都江堰的街上,不时会听到熟悉的上海话。对口援建两年多,如今的都江堰已面貌一新,新建的学校更成了都江堰一道崭新而亮丽的风景,实现了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援建之初提出的“上海的孩子在学校有什么设备,就要让都江堰的孩子也能同样用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国家明确了新的治水思路,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水质不超标”的治黄新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黄河防汛又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总结过去黄河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黄河防汛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