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作文批改,无论眉批还是总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错别字由教师找出来,病句由教师划出来,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也都由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写在作文本上。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眼分数,扫视一下评语,  相似文献   

2.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批改作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的圈点勾画.眉批.总评等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到头来学生拿到作文本不屑一顾,最多瞟一眼作文等第或分数.好一点儿的学生还能看看评语。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3.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汗水一大部分洒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了。可是学生接过教师绞尽脑汁、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本,一般都只看着分数或评语,一瞥而过,教师的批改对学生甚本上没有能发挥其作用。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4.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提两点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郭勇 《教育文汇》2008,(12):39-40
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作文本,不停地点评,眉批,改病句,纠正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还要写总评语。老师忙得叫苦连天,而作文本发下去,大多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便塞进书包,很少关心老师的具体批语。我曾作过调查,大约只有10%的学生对老师指出的错别字能主动订正,5%的学生会对教师的评语进行揣摩体味。由此可见,作文批改,教师虽然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学生收获却不大。如何改变这一付出与收获极不平衡的状况?经过一番思考,从2004年5月起,我以《如何写好小学生作文评语》作为实验研究课题,试图突破这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生拿到作文本时,往往第一眼看的就是评语,看看教师对自己的作文评价如何.我刚开始教语文时,深感作文的担子太重,在批改作文时,往往图省事,写了一些抽象的、概括性很强的评语。如:“语言欠生动”、“内容单薄”、“感情平淡”、“平铺直叙,不吸引人”等.这些话,学生是最头痛的.他们写了很多作文,老师年年换,但评语却极相似.看了这些  相似文献   

7.
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似乎在传统教学中已经成为天经地义,不可厚非的事。学生对教师在作文中所打的分数和所写的评语,一般是先看分数再看评语,然而有的同学急急看完分数就把作文本塞进书包,教师也没有特别强调上一次的作文,就布置下一次的作文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作文评改“满堂红”异议高峰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评改作文“满堂红”的情况有上升的趋势。所谓“满堂红”就是教师在作文本上大量批改,再加上多条评语,满纸红红一片。教学规律表明,作文评改的原则应是“多就少改”。评语只有符合中小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才能提高中小学...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一 )对于语文学科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指导和批改两大环节 ,尤其是在批改这一环节上更是花费了很多精力 ,付出了许多劳动。教师们绞尽脑汁旁批、总批、详批、面批 ,可谓方法用尽 ,但收效甚微。学生们拿到作文本往往只重视分数 ,不重视老师的评语。即使看了评语也不太放在心上 ,多数同学对写作应付了事。这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矛盾。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也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二 )进行作文批改改…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11.
王海霞 《阅读与鉴赏》2008,(11):46-46,45
在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常常是作文本交给老师,老师批阅之后又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看完老师的评语,就意味着此次写作活动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文时,我在作文本上一律用符号,不在作文本上写文字评语。但是,评语又不能不写。为此,我把每个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分别写在一些纸条上。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写好评语后,再发给他们。让他们把老师的评语贴在作文本上,与自己写的评语对照,看看老师与自己的评价是否中肯、全面,是否找到了主要的优缺点。实践证明,这种有趣的方法,既  相似文献   

13.
当学生翻开作文本时,最关心的莫过于作文的等级和老师的评语.然而,眼下很多老师的评语无外乎"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之类套话,学生很少理会,有的老师干脆不写评语.  相似文献   

14.
余秀微 《现代语文》2011,(4):133-134
语文教师有这样的共识,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费时最多却收效甚微的一个环节,学生一篇作文交上来,教师往往要花费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评改好,可谓既花时间又花力气,可学生是否真的在乎老师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些什么评语呢?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相似文献   

15.
董淑兰 《辅导员》2010,(10):15-15,J0015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每次作文,老师精批细改,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学生们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或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而已。为此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势在必行,作文习作评价不单纯是对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作文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语是教师批改作文后写下来的评论,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就一篇作文所进行的心理沟通,也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呼唤。可是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把眼睛盯在作文评改方式上,如学生互评,教师阅评等,而对作文评语的内容则重视研究得不够,致使一些诸如“中心不突出”、“内容不具体”等空洞,程式化的评语得以长期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可想而知,这种千篇一律、学生读之生厌的评语,能对学生作文起到多大作用?那么,如何写作文评语呢?我的做法是:一、带一点商榷。所谓商榷就是要求教师用启发的方式和…  相似文献   

17.
一、流动作文的运作形式1.流动写作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本,作为公共的流动作文本。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在标题右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不能第二次在同一个作文本上写作),再传给本组其他同学。这样,学生的写作行为就成了小组团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2.流动批改以学生批改为主,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可能比较差。这个时候,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批改,要抓好时机,激发他们阅读作文的兴趣,教给他们鉴赏文章的方法,还要制定较客观的作文评分细则,供学生参考。参考细则如…  相似文献   

18.
一、重视作文反馈心态,引爆学生作文激情  发放作文本时,学生首先看得分,然后看评语,再接着便表现出或欣喜、或满足、或叹息、或怨愤、或跃跃欲试、或心灰意冷……这种种心理表现,我们称之为“作文反馈心态”。而引发种种作文反馈心态的关键是作文批改及评语。  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要换位思考,考虑到“作文反馈心态”,力争使多数学生的反馈心态呈正值,发挥其激励作用。  首先,应该通过作文批改,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目标,用目标召唤他们获得成功。作文训练应该强化“序”的科学性,努力避免主观随意性。根据训练序列,每次…  相似文献   

19.
高玉安 《阅读与鉴赏》2010,(5):51-51,13
每次面对着如山的作文本,心里老是打怵;每改一本作文,搜肠刮肚,总找不到合适的评语。总认为学生作文水平太低.把改作文变成挑刺、找“毛病”:写起评语来也总是带着几分情绪,作文本发下来,学生看了也不高兴,渐渐地,  相似文献   

20.
汤万军 《考试周刊》2009,(28):78-78
传统的作文评价形式,老师享有一言堂式的权威。学生的作文本缴上去.教师评语圣旨般发下来.教师往往充当着唯一的评价者。作文评价突出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形式单向.评价内容单调。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的创作兴趣不浓厚,创作个性不鲜明,创作主动性不突出。作文教学恶性循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题。基础教育的新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学生的作文评价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推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促进评价形式的多维化,构建民主生动的学习氛围,推进作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