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坪 《语文知识》2011,(1):60-62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之美的力作。作品中自然风景的原始之美,温情纯真的人性之美以及叙述语言的感伤之美使小说叙事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2.
"伤痕小说"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个人化叙事,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对历史之痛的叙述.但这种伤痛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个人性的历史记忆便同时又成了对于公共事件的叙述,个人之痛成为公共痛苦.由于痛苦的公共性和对历史感的关注,最终,个人化历史叙事反而成为更加"集体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3.
"框架叙事"是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探讨了其短篇《礁湖》《卡伦》《青春》、中篇《黑暗之心》、长篇《吉姆爷》等小说中"框架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作品主题,对康拉德"框架叙事"模式的形成、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看似作者(叙述主体)不介入的叙事实质上是作者为了让其小说显得真实和可靠而有意为之。这实际上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莫言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借用瞎子张扣这位清醒的社会边缘人之口,以歌谣的形式重现了天堂蒜薹事件全过程的部分,与小说主体部分交错叙述的两个故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歌谣贯穿小说始终,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歌谣在小说叙事中也承载着"见证"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5.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松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情节丰富、想象奇特的小说.这些小说在传奇叙事中悬置了知青历史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刻审视.作者凭藉叙述视角转换和叙述标记设置,使故事在日常与奇幻的演进中彰显出"传奇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吉陵春秋>结构精巧错综.对其整理秩序,斟酌轻重,由叙述时间推算出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进而对"时间循环"的叙事手法详加分析,引申出"季节循环"与之一脉相承的寓意,文本由此形成的一个完整细密的生命体,以时间为基石建构起来的集共时性与历时性于一体的意识,呈现出永恒的、周而复始的人性,从而以"文字修行"展现其"原乡想象".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地狱变》是他的典范之作,从叙事学话语体系中叙述情境的理论来看,"讲述"的叙事方式,独特的双重聚焦正是这篇小说叙事魅力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四大系列的小说书写了人类的生存苦难史和人性荒原史,以全新的视角和认知标准为我们叙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笔锋直指人类生存的苦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多元的叙事方式更使他的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灶神之妻》是谭恩美于1991年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谭恩美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具体来说,即谭恩美在该小说中应用了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文章拟从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和叙述接受者四方面来探讨和挖掘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女性叙事技巧及其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旨在提供读给者一个理解谭恩美独特叙述方式和技巧的新角度,同时开辟对其叙事作品研究的新道路和拓宽对其叙事作品的欣赏面。  相似文献   

11.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12.
论王松小说的知情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近年发表的追忆小说,以知情叙事的方式,体现了新追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知情叙述者、叙述结构、叙述转换和叙述语言上,都有突出的表现。小说的故事具有一种很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王松对于人性弱点、人性中丑陋的东西、特别是对知识阶层伪善的批判,对人的心灵产生很强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形式技巧呈现开放的态势,"展示"与"叙述"的整合,在"经验自我"中穿插"叙述自我"的自传体小说,在经验视角与叙事视角的统一、多种叙事人称的共存以及个人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遇合等三个方面,女性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迟子建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其叙述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性之美得到充分体现.儿童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灿烂的童话般的世界,使作品在叙述风格上更具张力,给读者创造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7.
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既继承了<喜福会>中对异质文化冲突、母女关系、族裔属性等主题的探讨,又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话语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作品中,谭恩美搭建起三维叙事空间结构,将华裔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冲突放在小说的开端;将一位饱经夫权压迫、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的华裔母亲放在小说叙事的"前景"地位,赋予她"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讲述人生的经历;同时又将中日战争置于小说叙事的"背景"之中.第一个维度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作品的深度;第二个维度凸显华裔女性的形象和声音,体现出作品的力度;第三个维度以历史事件丰富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赋予作品以历史的厚度,并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一种"移情"的效果.从形式技巧入手对谭恩美作品加以分析,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关于"家"的叙事形态大约有三种:其一是把"家"叙述成爱的港湾,这是浪漫主义的叙事形态;其二是把"家"叙述成社会的缩影,这是现实主义的叙事形态;其三是把"家"叙述成生命的牢笼,这是现代主义的叙事形态。何玉茹的小说《扛锄头的女人》显然不属于浪漫主义的家的叙事,恰恰相反,这篇小说具有  相似文献   

19.
论《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师专学报》2015,(5):26-29
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等三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狄更斯在《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并对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进行交替使用。同时,他注重叙述结构整体的张弛平衡,与情节中的道德内涵紧密结合,并通过对两主人公之间联结、远离和再度联结的详细叙事,揭示了关注人性和道德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