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历来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教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语.阳货》中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后世一些学者往往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作为增加自己学识的名物来予以接受。然而这对于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理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诗经》兴象中的各种鱼类兴象,在其自然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和文化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和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健,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诗经》中以鸟类起兴之诗追求探源,说明:(一)此类诗内容皆与家邦有关,可能来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而在《诗经》中已扬弃了原始宗教观念,成为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此类诗起兴部分从形式结构考查,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层次分明的特点,有的明显是引用熟语——民谣,证之以《易经》,亦有类同之处,故推论《诗经》成诗之前,有可能这些兴象之诗已出现,经口耳流传,后人采入《诗经》而成起兴之句.后世遂总结归纳出“兴”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争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是现代著名诗人、民主战士,也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贯东西的学者。他研究《诗经》,发现了《风》诗中的众多廋语或隐语,指出了各种生物兴象的原始寓意与宗祖崇拜,更希望把《诗经》变成普及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读物送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本从《诗经》中的采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攀术、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育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助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的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8.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和植物意象较为常见,这些比兴不仅有一些超越伦理的艺术因素,而且与民俗风情及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特殊理解有关,因此,正如历代大多数文论家所说,这些植物比兴与诗的内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诗经》中不少植物比兴与水意象常常同时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植物比兴尤其是植物兴象与诗的内容关系正是通过它们与水意象不同程度地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充分宴蜘.的.从而佴拼了诗中恩摁情感的表达.《诗终》中植物比与水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长河的源头,也是我国瑰丽多姿的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及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支柱.《诗经》所表现的出来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启发和鼓舞着后世文学家,谱写了一首首光辉灿烂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因此,《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500多年间的社会风貌.《诗经》共305篇,其中《国风》160篇,《大雅》、《小雅》105篇,《周颂》、《鲁颂》、《商颂》40篇.《诗经》一书中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排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学史上,“以史解诗”的穿凿附会和伦理说教的生拉硬扯,极大破坏了人们对诗旨的正确判断。惟有从具体的兴象出发,并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材料,文学地解诗,我们的理解方能真正接近诗的本义。秉承这一良好的愿望,本文就《国风》中的“鸡”兴象进行分类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诗经学史上,‘以史解诗”的穿凿附会和伦理说教的生拉硬扯,极大破坏了人们对诗旨的正确判断。惟有从具体的兴象出发,并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材料,文学地解诗,我们的理解方能真正接近诗 的本义。秉承这一良好的愿望,本文就《国风》中的“鸡”兴象进行分类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3.
殷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的"神来"之说是其论诗的最高要求。此要求具体体现为兴象、风骨、声律三个方面。《河岳英灵集》中那些兴象圆融,风骨骏爽,音律和谐之作正是殷"神来"理想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从她们身上不难看出《诗经》时代女性的生存景观。由于人内心世界具有复杂性、深刻性、变动性等特征,所以,对于女性精神世界的探索仍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本文拟从《诗经》中女子之忧的角度来对当时女性的精神世界作一分析,以进一步了解那一时期中国女性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5.
文学即人学,《诗经》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史",更是其"心灵史"。以《诗经》中"哀"、"忧"等字作为切入点,以保罗.蒂利希的"焦虑论"作为理论工具,反观《诗经》文本,与先民生活多有契合。只要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的非存在时都会产生焦虑感,故以此作为理论来阐释先民"焦虑"的生命意识。在《诗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之困顿、意义之虚无的感慨以及对道德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褚斌杰《诗经全注》为底本,以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为参本,相互比较,另参考闻一多、屈万里,宋代朱熹、清代姚际恒、清代方玉润的相关《诗经》专著来考证《诗经》中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20.
从春秋到现代,《诗经》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了。这篇稿子想把二干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诗经》的一些看法作个简单的介绍,才僭用《<诗经>二千年》来命名。我们查一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内列《诗》类六十一部,还有“存目”八十四部;《书目答问》所载有五十四部(当然,《四库全书》和《书目答问》里有些是重复的)。这么多的书,真可谓汗牛充栋,很不容易全部看完.我只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说一说,也许能对初学《诗经》、想知道一点“《诗经》学”的同志不无小补。于所不知,只好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