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大忌。从新闻的采写主体即记者、编辑的角度看,新闻失实可分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显性失实主要是极少数职业操守低下的记者、编辑,出于名利等方面考虑,故意炮制无中生有的新闻,或者故意隐瞒一  相似文献   

2.
胡正强  孙旸 《青年记者》2012,(31):53-54
新闻失实的原因不一,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质疑精神则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什么是质疑精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质疑精神被广泛地用来指面对大千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提问的态度。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结果,受限于人类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认识要达到科学准确,质疑就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一些新闻报道出现失实,群众对部分媒体信任度降低。这和新闻从业者作风浮飘,尤其是缺少扎实的调查研究有关。新闻失实大多可以追溯到作风上的漏洞就宏观的思想层面而言,一些记者——追求报道数量,忽视新闻质量。媒体竞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讲究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分两种,一种是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实的真实报道,也就是所谓的对生活真实的反映-还有一种是真实把握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报道,也就是所谓的对本质真实的反映.长期以来,一些新闻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实践者认为,生活的真实要比本质的真实低一个档次,生活的真实而不是本质的真实往往是新闻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较大误区.  相似文献   

5.
人们不时有这样感觉,有些新闻,记者的报道也许是真实的,但受众则感到不可信、不可靠。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真实性与可信性的关系问题。真实性与可信性,从对新闻的要求和效果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能够达到统一的;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新闻真实性,是对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新闻的可信性,是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一种心理反应。前者是从记者报道的角度看,后者则是从受众的角度看。为什么受众有时感到有些新闻不可信,原因不外有两个,一是有的新闻本来就是失实的;二是有些新闻虽然基本事实真实,但记者没有分…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有点新闻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恰恰是懂得新闻真实性重要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写出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来.就新闻媒介而言,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不时出现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影响新闻媒介的声誉.因此,剖析隐形失实新闻的种种形式,引起作者和新闻媒介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隐形失实新闻是相对明显失实的新闻而言的.时间错,地址错,数据错,人物张冠李戴等属明显失实.明显失实,容易被识破.隐形失实,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失实的新闻.这里试举出三类:一、乱套新闻角度造成的隐形失实新闻.对于新闻角度,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事实和大政策的接轨.或者,从新闻事实中折射出来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性.一个新闻事实,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套上不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整体与局部就像森林与树木,森林是由一棵一棵树木组成的,新闻整体也是由一个一个局部构成的。因此,要防止新闻片面性,确保新闻真实性,我们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必须把整体与局部联系起来看。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而客观事物的现象纷繁复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这就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辨别,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掌握其全貌,抓住其本质,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有一些新闻报道不能让人信服甚至失实,就是由于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见树木而不看见森林”导致的。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断章…  相似文献   

8.
李遵红 《青年记者》2007,(18):102-102
近年来,名誉侵权问题对于新闻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困扰,笔者试从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媒体如何避免名誉侵权作一探讨。名誉侵权的表现形式1.内容失实造成名誉侵权从已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件看,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由于报道内容失实引发的。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  相似文献   

9.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失实新闻却常有出现。新闻的失实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报道的事情不准确,与事实有出入,即现象失实;其二是报道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准确的,但不符合事情本来的真实面目,即本质失实。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讲究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分两种,一种是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实的真实报道,也就是所谓的对生活真实的反映;还有一种是真实把握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报道,也就是所谓的对本质真实的反映。长期以来,一些新闻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实践者认为,生活的真实要比本质的真实低一个档次,生活的真实而不是本质的真实往往是新闻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较大误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知识》月刊的编者.3年多以来,遇到了数起因新闻业务论文中所列举的主要事实失实,而引起的纠葛,给有关当事者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情况,使我觉得  相似文献   

14.
一"三贴近"是求真求实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新闻事实的失实问题,从新闻业正式产生的那天就一直困扰着新闻界,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失实原因复杂,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分析新闻失实的构成,除了蓄意为之外,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没有牢牢树立起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识,没有紧绷防止新闻失实这根弦,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严谨.  相似文献   

15.
张培 《新闻实践》2009,(6):15-18
新闻报道仅仅在立场、倾向和意见层面存在片面性,没有割裂、扭曲、破坏新闻事实,可称其为"新闻片面".而"片面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的片面,没有反映出事实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那么这也间接反映出媒体在选择、描述、反映新闻事实上存在着片面性,进而导致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6.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必须真实,这对每个记者来说,已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了。然而,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要做到自己采写的每篇新闻都完全真实,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来的材料是否真实,是决定新闻报道会不会失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当前很多媒体的新闻失实现象仍层出不穷,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带来很多甚至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失实,这里面,既有新闻人对新闻真实性认识不足甚至模糊的因素,也有媒体“把关人”把关不严等原因,认真贯彻新闻必须真实这一理念,纠正新闻失实这一顽疾,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本刊这期专题研讨,意在探讨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希望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研究人员,献计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片面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报道部分事实,没有反映出事实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它反映记者和媒体在选择、描述、反映新闻事实上存在着片面性,从而导致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