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301名3-5岁儿童的祖父母作为被试,考察祖父母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结果发现,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教养支持行为最多,惩罚行为最少.祖父母与父母的关系、祖孙相处时间对祖父母的养育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祖孙相处时间对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心理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忽视型祖父母在四类祖父母教养方式中人数最多,溺爱型祖父母人数最少;祖父和祖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祖母更多参与孙子女的教养,且更多指导型与溺爱型,祖父则更多采取专制型;祖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不同儿童年龄上存在差异,随儿童年龄增长,采取溺爱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祖父母减少,而开始更多采取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
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了1026名小学三年儿童及其祖辈进行调查,考察祖父母教养与儿童情绪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祖父母对儿童所实施的教养类型因祖父母的性别、年龄及其与儿童血缘关系的不同而不同,祖母更多的是对儿童采取指导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祖父更多的是对儿童采取忽视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母系祖父母更多的是对儿童采取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父系祖父母更多的是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祖父母教养中的养育因子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孤独感;祖父母教养中的心理压力因子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孤独和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祖父母参与幼儿教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选取哈尔滨市五所幼儿园400名小班幼儿的祖父母作为被试,对祖父母参与幼儿园教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89.8%的家庭由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抚养幼儿,其中90.6%的祖父母愿意参与对幼儿的教养,且58.9%的祖父母经常就教养问题与父母沟通;在幼儿教养方式上祖父母性别差异显著(t=-3.038,p<0.01),即祖母比祖父在教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对幼儿具有重要影响的微观系统,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核心家庭育儿压力的增大,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模式越来越普遍。“三代同堂”式、“幼儿流动”式及“教养人更替”式成为目前共同养育的主要形态表现,教养人“主角”与“配角”定位模糊、不同层级教养人之间存在代际博弈及教养人频繁更替使教养方式难以一致是共同养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不同教养人角色异化,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代际博弈导致家庭关系失衡,影响幼儿情绪稳定性;教养人之间教养方式分歧,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要明确双方教育权责、建立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及加强祖辈与父辈之间沟通,共同养育好下一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形式,指祖辈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养人,来完成对孙辈的抚养、教育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报告反映隔代教养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中的一些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基于此,通过观察法、问卷法以及文献法对荆门城区100名隔代教养幼儿的社会能力进行评定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隔代教养幼儿的年龄和社会能力水平成显著性相关;第二,隔代教养幼儿的性别和社会能力水平成显著性相关;第三,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幼儿园中隔代教养幼儿的社会能力的各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教育、抚养的责任。隔代教养是我国幼儿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幼儿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幼儿独立能力发展较差等。这主要是由于祖父母溺爱和放纵孩子、习惯包办和替代,不善于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等原因导致的。应采取转变隔代教养的理念,调整教养方式,注重幼儿想法等对策来减少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离异家庭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226名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幼儿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其行为问题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且离异家庭与正常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离异家庭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关键是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干预。改善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某市幼儿园107名3~5岁幼儿为被试,分析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并探讨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且在不同气质类型母亲的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耐受型母亲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敏捷型、感觉敏感型次之;持续型较低。母亲教养方式为权威型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民主型次之;溺爱型较低。母亲气质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7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及年段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263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影响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个体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中幼儿的年龄与性别显著影响幼儿的时间管理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及四个维度的水平显著高于中班与小班幼儿,而小班与中班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孩的时间管理及各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男孩。家庭环境因素中,不同出生顺序幼儿的时间管理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孩水平显著高于独孩与二孩,独孩与二孩差异性不显著;家长职业为国家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幼儿时间管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家长的幼儿。家长教养方式、学历、年龄与收入对幼儿时间管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教师与家长应根据幼儿年龄、性别、出生顺序等,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失调综合征,母亲养育倦怠可能会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636名幼儿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养育倦怠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养育倦怠显著负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感知协同支持是母亲养育倦怠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中介变量;母亲的正念养育调节感知协同支持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应构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遵循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规律,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发挥正念养育的积极作用来缓冲其养育倦怠水平,为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298名4-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祖辈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祖辈教养方式与农村留守幼儿在园自我控制的关系。结果:(1)祖辈倾向于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男孩更多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民主参与维度上女孩得分高于男孩,祖辈的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2)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中等偏上,除冲动抑制性外,其他自我控制维度女孩高于男孩,5岁组、6岁组均高于4岁组。(3)祖辈理性/规则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保护因素;祖辈非理性/惩罚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童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农村685名女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重点调查了150名贫困女童。结果: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比较在人格内外向(E)、神经质(N)两项呈现显著性差异;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在教养方式上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即贫困女童较少得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多得到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艾森克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相关比较中,贫困女童在精神质(P)维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N)维度除了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一项外,与父亲、母亲其他各因子都呈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对贫困女童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家庭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高校医学生情绪弹性与其父亲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对26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1)医学生在积极情绪维度、情绪恢复能力维度、情绪弹性、过度保护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父亲的不同文化程度在过分干涉、偏爱被试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恢复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情绪弹性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的父亲在教育上主要采用情感温暖等正性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医学生的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测量法,以大连市某幼儿园104名3~5幼儿为被试,分析了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与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幼儿的多元智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且该年龄阶段是多元智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幼儿空间智能发展的性别差异显著;3~5岁幼儿多元智能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气质特点不同的幼儿在多元智能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主要教养人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依恋问卷对三所幼儿园的345名幼儿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祖辈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情绪的影响及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促进幼儿依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祖辈教养幼儿依恋情绪中的社交活跃性显著低于父辈教养幼儿;与祖辈同住幼儿的依恋情绪及其交互顺畅性和社交活跃性维度显著低于与父母同住幼儿;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祖辈年龄较高(大于60岁)和较低(小于60岁)时,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但与年龄较低的祖辈相比,祖辈年龄较高时,其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当幼儿与父母同住时,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与祖辈同住时,对幼儿依恋探索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可见,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其间起调节作用。据此,进一步提出促进幼儿依恋情绪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广州市1700名3岁~6岁幼儿家长为对象,对3岁~6岁幼儿的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广州市3岁~6岁幼儿在注意分散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男孩的注意更易分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适应度、反应强度、坚持度、反应阈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得分;不同年级的幼儿在趋避性、注意分散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规律性、趋避性、坚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反应强度对民主性教养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对其他教养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坚持度对民主性教养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其他教养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适应度对民主性教养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不一致性教养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活动量和情绪本质对民主性教养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8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考察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消极情境下,隔代教养和亲子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隔代教养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祖辈在允许幼儿发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其控制发泄的程度,以免幼儿走向任性或自我中心,并应向幼儿示范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好榜样;应为祖辈学习如何教养孙辈提供学习资源与场所,如开办祖辈家长学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