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中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几乎每篇都作为范文评析,同学们也争相传阅。那时的我心中颇有些得意。没想到高考后在不知不觉中迈进了工科院校的大门。四年里,接触的除了测绘仪器便是计算机,一切与文学无缘。毕业分配时,恰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成立招揽编辑,凭着对编辑的向往,我斗胆报名应试。还记得当时在“我的选择”答卷中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俯首甘为编辑匠。这已是六年前的旧事了。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辑“学者化”的客观需要编辑是否需要“学者化”呢?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从读者方面来看:由于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各个读者层次的水平也相应提高,有些读者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审美情趣有所转移,他们对科技期刊的文化价值和质量要求愈来愈高。这些要求始终在制约和支配着编辑。从编辑工作的性质来看: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对稿件加工整理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在书香门第,成长在高等学府。父母都是教师,祖母也很有才华。也许是受家庭影响,我自幼就勤奋好学,拥有许多理想。我曾想过要当书法家、画家、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医生和记者……可从未想过要当编辑,因为我那时并不了解编辑这一行。 我是从照相馆考入大学的,在大学里,我参加组建了校书画协会、摄影学会,还兼任校学生会摄影记者。大学毕业时,我认为最理想的单位是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可却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编辑岗位,一干就是十余年。我从不了解编辑工作到热爱这一行,甚至视出版事业如生命,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进程与编辑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科学信息以几何级数剧增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以处理文化科学信息为内容的编辑活动必须迅速实现本身的现代化——编辑理论,编辑对象、编辑手段和编辑主体等都必须纳入现代科学的体系。 然而,当今编辑学的研究却处在一个与现代社会很不适应的尴尬境地。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研究一下现代科学的特点,粗略考察一番科学发展进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坐标,分析一下编辑学的现状,就不难得出结论。 一、现代科学的特点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就是揭示相应学科领域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现代科学是一个门类繁多、层次结构复杂的庞大知识系统,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由门类交叉、学科交叉、知识交叉、方法交叉所产生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多形态的发展和科技文献数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任何一部图书分类法都必须不断修订才能维持其在图书分类实践中的地位,才能不至于被淘汰。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对图书分类法影响最大的是体系结构的变化。首先是科学体系的最基础结构——超级结构的变化,反映在图书分类法中就是基本部类的重新确立。例如“综合科学”这一新崛起的科学部类几乎在以往图书分类法中没有反映,而在修订中就应专立一个大类或是变通分散予以揭示。《中图法》第三版修订研讨会上也曾是一大议题,但结果众议纷争,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生活当中,曾经有过一段时断时续当编辑的经历。这中间,铅印的报刊我编过,打印、复印的报刊我办过,手刻的刊物我也搞过。而且我既当过业余编辑,也从事过这方面的专职工作。象我这样当编辑的,恐怕算是特殊的吧。如果累计一下我八年来所编辑过的文稿,差不多也有七八十万字哩!  相似文献   

7.
日如蓬沙指间过,岁同流水不回头。掰掰手指头数一数,加入期刊编辑部也有不少时日了。从最初懵懵懂懂地摸着石头过河,到独立撰稿、参与专题策划,其间,也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当然,热情并不代表从此我就成了一个好编辑。姑且不论做个好编辑,其文学修养、知识积累是否须出类拔萃。但我相信,做一个好编辑,其基础必定是对文字的热爱、对奉献的热忱和超乎普通人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8.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兵 《黑龙江档案》2012,(3):113-113
测绘档案是在测绘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并按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档案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从传统实物档案向机读电子档案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测绘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模式,做好新时期测绘档案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工程建设进行规划设计、为经济发展提供数据资料、为行政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充分地发挥测绘档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把握报道时机上,我也曾苦恼过,甚至报怨编辑眼不识珠,后来我的看法变了。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报道题材要和表现形式相一致。有时采访到一个比较好的素材,由于运用体裁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变换一种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可能取胜。比如1987年,社会上流行着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报纸非常重视报道这方面的情况。提出拒腐、倡廉,克己、奉公。有位乡长家境并不宽裕,当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读到上海学林出版社社长写的一篇文章,在文内有这么一句话:“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句话,给我们当编辑的带来了慰藉,带来了喜悦,带来了自豪! 编辑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所编的报纸,影响着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编辑是一个好职业,但成为一个好编辑却并不容易。那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有所作为的编辑呢?或者说,我们要提倡当一个什么样的编辑?我认为有那么十三条。  相似文献   

12.
尽管科技编辑方法论的运用离不开编辑的科技基础知识素养(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也不可取代专家审稿,但是,在编辑实践中是否掌握这方法论和是否自觉运用这方法论,工作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从事科技编辑工作10年的实践经验中感到有两个方法对提高编辑技能和期刊编辑质量是很切实有用的。 1.逻辑推理法众所周知,今天没有几个学者能够不加限制地自称为某一学科的专家(维纳),作为较少参与具体科技实践活动的科技编辑,更不可能成为兼通百家的博士。面对各专业、  相似文献   

13.
卢鑫 《东南传播》2013,(5):95-98
编辑在传统报刊里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并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来担任。随着网络的普及,科技的进步,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流行,传媒技术的便利化刺激了媒体从精英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时代过渡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可能性成了现实,原先的读者现在都可以参与到编辑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全民编辑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编辑职能是消解了还是重构了?这成为报纸编辑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式的要求传播信息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接到李频同志寄来的他的新作《龙世辉的编辑生涯》,我的心情特别高兴。这并不是因为我与李频或龙世辉有过什么特殊的交往和情谊,而是因为这样的书满足了我久已萦绕心头的一个愿望。自从读了美国著名的编辑家康明斯·萨克斯的夫人多萝西·康明斯编写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康明斯·萨克斯的编辑艺术》一书以后,我一直希望有一批研究中国编辑家编辑生涯的书早日出版。在我看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是建设编辑学这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试想,要是没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对具有代表性的语法。修辞现象的大量搜集、整理和研究怎么可能从人们日常的语言活动中总结出一系列语法规则、修辞格,并由此构建科学的体系,我们的学术殿堂里怎么会有语法学、修辞学这样的学科。编  相似文献   

15.
“帮助记者过坎儿。”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很有点忐忑不安,怕引起误解:你当过编辑,所以自抬身价,总觉得编辑比记者高明吧!其实,这并不是我当编辑的体会,而恰恰是我当记者时的体会。我认为,一般说来,编辑在政治理论、新闻业务及文化知识素养等方面,应当比记者更高一些,才能胜任编辑的任务;其次,编辑所处的位置,使他得风气之先,更了解全局和宣传策略;再次,即使编辑水平并不高于记者,但他是记者作品的第一读者,所谓“旁观者清”,也还是会有一些真知灼见的,这对记者的进步无疑是一种助推力。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 ,科技编辑是一个逐渐被认可的领域。美国的科技编辑们在什么环境下工作 ?他们做什么 ?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 ?用什么样的体例手册和其他资源 ?有什么组织为他们服务 ?他们对哪些话题和事件有职业兴趣 ?文章描述了美国科技编辑的概况 ,着重说明上面这些问题。本文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为科技编辑委员会的期刊《科技编辑》做编辑的经验。本文中 ,“科学”具有广泛的含义 ,包括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确 ,在美国许多科技编辑是医学编辑。   工作环境和工作类型在美国 ,有各种各样的媒体雇佣科技编辑 ,这些媒体包括杂志、图书、大众…  相似文献   

17.
未翠霞 《出版广角》2014,(18):78-79
当今科技出版行业飞速发展,作为科技编辑,对于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更多的责任。然而要做好一名科技编辑并不容易,除了有出色的策划选题能力、高超细致的审校技巧,更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科技编辑只有肩负起这些责任,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出版精品,为科技出版做出真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编辑工作是否因时代而变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编辑工作当然不能例外。然而,这个问题的内在意义,要比这种简单化的回答方法更为深刻。 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出版学研究,依我个人之见,重点是研究出版(包括编辑工作)的规律上,尽管目前对于究竟有哪些规律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规律本身的研究也有待深入,但“编辑工作是有规律的”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前提已为大家所接受。人们普遍承认,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各种体制之下的出版社,其编辑工作在内容、程序、方法等侧面确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十年的出版学、编辑学研究,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些共同的东西。简言之,是一个“共同”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9.
编辑自我     
学理工科的我从未想到会干编辑这一行,但实际工作却选择了编辑。 1990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成立刚刚一年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初来乍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任务,一切都感到新鲜;年轻的社,年轻的同事(当时我社90%以上是20~25岁之间的年轻人),还有年轻的我,到处都洋溢着青春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科技编辑报道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独立门类。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编辑报道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上,我国把科技编辑报道当作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情报工作的一“环”。把科技编辑报道工作当作情报工作的组成部分,当然是出于情报工作的需要以及编辑报道对于情报的积累和传递作用,但这样正如“把‘科学情报工作’概念的范围缩小为对科研人员的一种技术性服务,意味贬低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