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论说》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方法。是非不决,论以明之,所以论应当“破理”。怎样才能“破理”呢?要能“破理”首先就得识理。譬如破柴,只有看清纹理,才能迎刃而解;“越理而横断”,是不能奏效的。论证一个道理比破柴复杂得多,识理固然不易,要把一个道理说透彻,使读者明白、信服,那就更难了。  相似文献   

2.
王锴 《今传媒》2003,(6):69
《中华读书报》7月9日在《学术双周刊·社科广角》专版刊登了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发现》,对一部据说是“填补空白”的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作了推介。这部专著到底有什么价值,圈子里的人尽可以随意评说,胡吹乱捧,但这篇推介文章里的几段话反映的观点,却颇值得推敲。文章说:“《论稿》的文学史观之新,还在于突破了反映论的局限”,“过去我们谈文学,总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第一位的,而文学创作是第二位的,是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论稿》的作者“不这样看”,“在《论稿》中,文学成了建构历史,建构现代意识的原动力”。急性子的  相似文献   

3.
“三多一少”谈要闻朽木这个题目是看了中央电视台《焦,久访谈》栏目的感想及联想。倒过来说,先说少。这“少”是从《焦点访谈》的“多”生发出来的。具体,人说,《焦,久访谈》自今年4月才开张,但却始终瞄准现实生活中的“焦,点”,或反映群众关心的、与百姓切身利...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新闻评论是主要用于析事明理的一种文体,当然也莫不如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评论是在说理,道理说透几分,就有几分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6.
陆永林 《视听纵横》2003,24(6):11-12
《现代汉语词典》对“评论”的解释是“批评或议论”,也指“批评或议论的章”。显然,评论发端于纸质媒体,作为一种体它源于古代的论说,议论。在我国历史上从先秦诸子的论说到唐宋元明清的散体议论,都是我们的先人表达意见,辨别是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的。那末,象“快语”这类小言论,往往引证生活中一个典型人事为论据,如何去破理呢?编者体会,刘勰这句话的要领是“破”字。要写好“快语”,就要分析论据,生发开去,就事“破”理。 1986年10月份,作者马以斌寄来一则“快语”——《何妨设立“老年服务站”?》,举了一个国外的事例为论据:“奥地利维也纳的各个区由民政局出面,建立了社会服务站。这个服务站,可为老年人订菜送饭,洗熨衣服,送医送药,出门接送,甚至缮写书信,读书读报,只要  相似文献   

8.
我这界外之人一时心血来潮,也想论说论说散的创新哩。并不是矫情,也非自我炒作,确实是针对近期媒体现状有感而发。说“界外”也是照葫芦画瓢。因为依行家定式,界外即指散界以外,因我不是专治散的,故也贴切。界外人论说散创新,这似乎就有点不自量力,没有写出什么名堂,更不是吆五喝六的论家,还侈谈什么创新?故而这“浅论”乃是自作多情,一家之言,凑得个热闹罢了。契诃夫不是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吗?于无声处听狗叫,界外人说界内话,或许歪打正着,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9.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10.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家邓伟志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谈学界六大顽症,其中一个是“论文无论”。何谓无论?按照汉语词典解释,论作为动词,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着重在是非,论的结果是做出判断;作为名词,论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的思想观点或文章。这么说,“无论”就是无分析说明,无思想观点。“文所以  相似文献   

12.
吕本中和吕祖谦二人皆撰有《春秋集解》。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引“东莱吕氏曰”凡七条,其中六条能够确定是引自吕祖谦的《春秋集解》,但这六条论说全不见于今传《春秋集解》,这充分证明宋元诸儒援以为据的吕祖谦《春秋集解》与今传《春秋集解》不是一书,吕祖谦《春秋集解》已经失传。今传《春秋集解》曾经后人的增补,加入了吕本中《春秋解》的论说,并析十二卷之书为三十卷,但这两种本子就其原作者而言都应该说是吕本中。又今传《春秋集解》所引数条“东莱吕氏日”来历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首倡于上海我国最早倡议组织新闻界团体,是由上海的报纸发起的。1905年3月12日(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七日),上海《时报》在“本馆论说”栏内发表了《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建议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同盟会。论说阐明其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可祛三害”,即“对于在外者”,可以同外国报纸的侵略宣传进行斗争,“设法使之消灭,即不可消  相似文献   

14.
编辑构思及其基本规律──书籍编辑构思论之一徐柏容从笔者在1985年提交“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一文(后发表于本刊前身《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3期)中提出“编辑构思”这一概念后,10年来己为编辑学者所普遍接受,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5.
近读方延明教授的《方延明文化三论》(中华书局,2019年12月),颇多感慨,虽然与他相识近20年,曾零星读过他的专著与论文,时隔多年再读其学术作品,熟悉感扑面而来,但更多的是新奇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冲击力,尤其是从学术轨迹的角度来纵向阅读其四十年的学术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作到这样三点:一是来自生活,有的放矢。前几年,我在基层采访时,听一些干部议论说,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要求基层都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果分散了人力、分散了精力,不能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写了一篇时评《切勿乱用“中心”二字》,新华社发了通稿,还配发了一篇评论。好的时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感而发,切忌泛泛空论。二是以评为主,论点鲜明。不少时评篇幅不短,但述多于评,缺乏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有点议论,也无关痛痒,毫无新意。好的时评所以给人印象至深,就是因为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论为主,观点明确,颇有…  相似文献   

17.
档案学理论要发展──答向全福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形成的有意识性,或“档案有意识形成论”的内涵,我在《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以档案学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中实际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但现在向全福同志在《难以成立的“档案有意识形成论”》中作了违背作者原义的解释,以及提出了坚持“自然形成论”的观点,所以不得不再阐明以下观点。这里首先还是从“自然形成论”之不足谈起。“自然形成论”在档案界并没有人明确提出,但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管理学的理论思想看,确实存在着档案的“自然形成论”的思想观点。它集中表现在这一时期科技档案管理学著作中‘咱然…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相似文献   

19.
故"是战国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范畴,跟"性"范畴相对或者相关,它最早是隐含在上博《诗论》所记孔子以性为生命本然特质和存在的论说中。在新出《眚自命出》、《眚论》、《五行》等七十子及其后学的儒典及传世之《孟子》里面,"性"、"故"关系则被直接或间接地展开,且随时代之推进而有所变化,形成了思想学术发展的一条主线。《墨经》与《庄子·达生》篇的有关论说是该主线的旁衍,它们只有在上述历史语境中才可以合理地解释。  相似文献   

20.
著述缘起 先祖杨树达先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在他一生的学术事业中,历史文献的整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整理古籍,既采用清代朴学家的办法,又“绳之文法,推诸修辞之理”①,故能成就其学术。其功力在考据,整理古籍多用考据的方法,涉及义理者不多。但他有一部著作,“一以大义为主,考订之说概不录入”,这就是《春秋大义述》。 《春秋》一经,寓褒贬于微言大义之中,但这微言大义却散在篇中,茫无统纪。《春秋》三传中,《左传》是从史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