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课程的特点、功能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的特点、功能及优化烟台市福山区文教委教研究解北茂,张宏政隐性课程(有人称做“潜在课程”)是与显性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老教育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课内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一个悄然兴起的课题——隐性课程,迈入人类文化研究的里程,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当今“反理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惊醒了一些埋头于传统理论的学者,为超越过分理性化的传统课程模式的局限性,力求为人的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寻找出路,他们大胆地涉足此领域。隐性课程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许多学者都投入隐性课程的概念、原理到隐性课程功能及其实践意义的探究。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隐性课程,例如,杰克逊(P.Jackson)把非文化传递(即学生在学校…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创设将角色游戏、区域游戏、探索性主题活动整合起来的“‘三合一’活教育环境”能充分地发挥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学分指标同其思想品德水准指标为何不能同步完成呢?又为何会出现“德优”“智次”或“智强”“能弱”的背离现象呢?进一步说,学生素质的“土壤”究竟是书本、课堂与考场内,还是在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潜在课程”之中呢?要获得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必然和必需提出“隐性教育”的命题。 隐性教育是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是隐性课程的应用体系,是对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而隐性课程则是隐性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为此,本文从隐性课程入手展开讨论。 一、隐性课…  相似文献   

6.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学生管理制度也是一门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学生管理制度和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缘自对课程本质的理解和对管理制度功能的理解。虽然,目前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还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发展过程,但从本质上说,课程是一个让学生学习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管理制度也应该成为一门课程,因为制度也在隐性地对学生进行着教育。制度是隐性课程在人们的概念中,制度往往是约束人、控制人的工具或手段。其实,制度也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①,因而也具有教育功能,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一个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任友群 《上海教育》2001,(22):31-33
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本质的探究,鼓励教师和管理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获得一个学习环境的全面视图。文章首先呈现的是隐性课程影响教育进程的历史回顾,接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及其评价方式进行分析。间接学习一直在发生而教育工作者却常常忽视它。我们应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探索课程中的这些效果,最终调整对学校教育的设计并引导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术语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20世纪职业教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指南。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1998年马格德堡大学巴德(Bader)教授及慕尼黑大学斯罗安讷(Sloane)教授通过两个典型试验,进一步细化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案,其目的在于对以要素形式、结构取向和认知复制构成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郭薇 《四川教育》2023,(18):6-7+13
本文从“交叠影响域”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的隐性课程,指出了当前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存在的缺陷,并为隐性课程在引导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其正向育人功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设计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揭示隐性课程在显性课程中的功能实现方式和“嘉庚精神”的内涵研究,探讨如何把“嘉庚精神”纳入课堂,在德育课程中结合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体现的“嘉庚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方面的感化影响,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嘉庚精神”的隐性教育功能,从而达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2.
梁寒冰  陈娴 《物理教师》2006,27(3):48-50,F0003
1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一般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所以也叫潜在课程.近期的研究拓展了隐性课程的范围.人们把有些预期的课程也规划为隐性课程,更注重隐性课程的“意图性”和“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已由注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这种概念的扩大对于研究隐性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隐性文化的界定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还尚无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一致认为:隐性课程具有“非学术性”的特点,而正式课程具有“学术性”特点,两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在前面,刘佛年所提出的第三类课程—隐性文化,它对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地起着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英语口语隐性课程的“显性控制”,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对课程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英语口语隐性课程的研究背景、涵义和特点,阐述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性,着重强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隐性因素加以“显性”控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探讨了隐性课程的特点及范围,论述了隐性课程的功能,并就隐性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导读 20世纪60年代末,“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课程领域的一场革命随即展开。从此,学习内容出现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同时课程领域中的研究也明显表现出两条线索之别。西方研究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我国有目的地研究隐性课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历经二十几载。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叫潜在课程(LatentCurriculum),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西方国家课程理论引入和本土化工作的不断深化,一些学校开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在此是础上,把研究拓展到用大课程规来看待和指导学校课程改革方面。作为课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有关隐性课程概急的界定着一些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模糊以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游移默…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隐性课程教育就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开展隐性课程研究是教学改革深入的必然,加强隐性课程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个体所处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的要素。数学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心理品质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一、数学隐性…  相似文献   

19.
校园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隐性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因此,校园这一空间内的墙壁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人们较多地注重显性课程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特点关系更为密切的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幼儿园艺术课程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隐性艺术课程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弥补显性艺术课程的不足。“隐性课程所起的作用就好比是教育科学的资源之一:它所拥有的广阔前景包含了各种为狭隘问题所抛弃的解释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