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处于长江中游黄金地段的黄冈市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并由此促进黄冈从更广阔的领域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而推动黄冈新型城镇化进程,临港经济和沿江产业区域协作进入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索借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考古发掘品区域形态关系的可能性 ,并以长江中游地区南朝墓葬及其随葬品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考既然是“综合”能力测试,就要突出“综合”的特色,区域地理的考查也日益走向综合。综合题中涉及“中国地理”的试题,其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加强,如2000年上海卷中“中国长江中游地区”与“美国五大湖地区”的比较,要求通过比较,对长江中游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试题要求考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区域比较的办法,分析五大湖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的条件,并能举一反三,对长江中游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有机渗透与综合,要求考生区域观察的视野更开阔,具备更高的理解、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了长江中游开放—开发带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指出启动带内经济振兴必须从增强区域经济内力着眼。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考察了长江中游砂山分布区、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典型剖面的基础上,发现砂山粒度特征显示出典型的风成特点:砂丘的分布呈明显的带状,由北向南略为展宽,与风力路径吻合;在不同区域,砂丘发育的高度与风力大小大致相关,从而确定风力应为长江中游砂山形成的主要外营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长江中游矿冶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便捷的交通运输、扎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矿冶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加快矿冶城市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矿冶城市当前面临的迫切难题。文章将以矿冶代表性城市———黄石市在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长江中游矿冶城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贯彻落实,让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得以有效缩小。特别是在产业转移浪潮下,长江中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助力。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河北经济史》评价@晓莉  相似文献   

9.
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区域的简称。长期以来,苏区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特别是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苏区经济史是苏区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下,苏区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经济史研究的衰退,苏区经济史研究同样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是,我们认为,苏区经济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长江中游段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迹象,认为间歇性升降运动、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掀斜运动是长江中游段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史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唐代西南经济研究》一著在把握学术前沿的基础上,对唐代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开发、特色手工业部门、服务业及有关唐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著具有研究范式新颖、视野开阔、方法科学、资料翔实、创新突出等显著特色,对推进西南区域史及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4.
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带是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目标.论文结合非期望产出EBM和超效率DEA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终端能源消费碳减排效率,并构建终端能源碳减排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模型,研究结论显示:①长江经济带碳减排效率在2006年到2015年间整体呈现出扁"U"型先降后升的演进特征;②长江经济带碳减排效率区域差异较大,下游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③各省市整体处于中低耦合协调阶段,碳减排效率与产业结构演化尚未实现协调发展,且区域空间耦合度分布不均衡;④经济带产业结构集中度、高级度与碳减排效率耦合协调度较高,说明产业结构集中化和高级化优化有利于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此,提出长江流域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节能环保科技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3个城市有关旅游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发展、旅游配套规模、旅游环境和旅游创新这四个维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表明,武汉在23个城市中旅游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整体上环潘阳湖城市群旅游竞争力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此应协调旅游区域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滞留于库区,清水下泄,出库泥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河床受到冲刷,支流湖泊的供沙也将发生变化,使得进入长江中游河段的泥沙有所减少。本文对长江中游干流河段螺山水文站的径流及来水来沙等水文特性影响进行研究,对于该地区乃至下游地区的防洪调度、港口修建、航道整治与维护、滩涂围垦、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区域不对称性。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测量了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发现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处于较低水平。其次,利用VAR模型测量了中国财政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结果发现,中国财政政策在大西南、大西北、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等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三大沿海等地区的作用较小,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进而为中国在不同区域有选择性地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经济史的研究是很特殊的。这不仅体现在西北经济史的发展过程波折反复,从而难以对它的整体水平作出恰切的评价,而且体现在东西部差距的成因、特点等均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学术界歧见纷出。对西北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社会生产制度如屯田制、茶马贸易等如何评价,也都是仁智互见,言人人殊的问题。加上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史料缺乏,文献征引困难,使得西北经济史的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 ,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 (大陆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 (大陆 )区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 ,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报告指出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 ,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 ,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综合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 ,市场前景最大 ,是中国 2 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经济史的论述逐渐增多,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仍然显得有些薄弱和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论述的理论深度不够,宏观研究较多而微观考察较少,因而显得不够系统、具体、深刻,在研究方法上也显得有些笼统和陈旧。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史的具体考察重视不够。这里有客观的困难,但也有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