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名刊要览     
从9·11到3·11 美国人开始从9·11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西班牙又遭遇了3·11恐怖袭击,200多条生命的毁灭,让欧洲人明白,在恐怖分子面前,一切安全防范措施都是脆弱的。不管是“基地”,还是各国本土的极端组织,都倾向于发动造成重大平民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吸引国际舆论的注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恐怖袭击已成了一种交流沟通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1,(35):10-10
如果说21世纪的美国有什么主题的话,那么9·11事件之后美国的恢复力便是一个候选项。为了在9·11十周年纪念日之际重温美国人的精神,时代杂志重访了包括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在内的40位9·11事件亲历者,让他们来讲述面对灾难时的感受,以及克服困难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在美国制造"9·11"恐怖袭击事件,来无影,去无踪,使受害一方遭到巨大的伤痛.  相似文献   

4.
美国历时21个月的9·11事件独立调查,最终把伊朗牵涉进来。7月22日,9·11事件调查结果的最终版本指出,伊朗与基地组织有染。而更让美国人担心的是,7月31日,伊朗外长哈拉齐证实,伊朗已经恢复了离心机的生产。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与基地组织有染、支持国际恐怖组织、邪恶轴心……这些令人熟悉的指控,使人回想起2002年的夏天——当时,美国以上述罪名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进行舆论上的轰炸,随后,以一场战争解决了它对萨达姆的厌憎。美国近期对伊朗的强硬姿态,不免让人揣测:美国是否会像解决伊拉克问题那样,以武力消灭另一个“邪恶轴心”伊朗呢?伊…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9·11事件"讣闻报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亚平  龙潭 《新闻记者》2004,80(6):45-46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3000多个生命瞬间消逝,这一悲剧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袭击发生后第4天,《纽约时报》即推出了名为《悲恸的群像》的讣闻专题来纪念9·11事件遇难者,作为一个系列报道,这个专题每天刊载,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11月30日。直至9·11  相似文献   

6.
美国面对的是一个超出预计的穆斯林新世界。伊斯兰教党派和宗教力量一天天壮大,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民众更愿意走上街头表达意愿。于是,敏感的宗教问题、政治煽动加上对美国的怨恨,汇集了成一股洪流"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整整11年了,但美国人的心灵创伤并未愈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的遇袭身亡,是往伤口上新洒的一把盐。袭击就发生在"9·11"11周年的纪念日。这是自1979年美国驻阿富汗特使阿道夫·杜布斯在遭绑架后不幸身亡  相似文献   

7.
名刊要览     
如何保证“9·11”不再发生 自9·11之后,愤怒的美国公众在想将恐怖分子绳之以法的同时,也迫切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被袭的目标,而这就促使美国外交战略发生相应变化,以保证此类事件永不发生。由于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地域限制,美国必须和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政治势力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全球反恐战争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十年之前,他们是同事,在烈火中共同寻找到生的希望,然后各自逃离那片废墟;十年之后,他们是密友,曾经巨大的痛苦给予了他们重新诠释自己生命的机会美国正在紧张开展着"9·11"事件十周年的各种纪念活动,其中尤以9月11日的官方仪式为重头戏。奥巴马在"9·11"事件发生时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州议员,现在则要代表美国完成这个隆重的祭奠。许多曾经痛苦的人却不会出席,或者是没有得到邀请,或者更愿意遗忘。  相似文献   

9.
从福克斯现象看美国的媒体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竟  范旭 《传媒》2005,(5):60-62
根据美国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在美国受众中,看福克斯电视越多的人,政治常识就越差.比如,在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达姆参与了"9·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实上,美国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已经公布了"9·11"调查报告,已经正式否认了萨达姆与"9·11"有牵连.在经过一年的寻找一无所获之后,美军已经承认伊拉克没有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正是美国当初攻打伊拉克的主要借口.  相似文献   

10.
从被美国人尊为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到备受"9·11事件"困扰的乔冶·W·布什,在213年间,美国政坛上更替了43位总统.美国的历任总统许多都拥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0,(45):10-10
十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让美国官员和政治制度开始面临一次次信任危机的考验·2001年9·11袭击事件.让美国和世界都因此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美国加快了单边主义步伐,地区动荡日趋激烈。中国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积极寻找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陕西档案》2002,(4):40-40
9·11事件发生后不足一月,美国大兴哀兵之师,目标直指阿富汗塔利班,打响了反恐战争的第一枪.历时两月整,控制阿富汗长达6年的塔利班政府被摧垮,本·拉登领导的"基地"恐怖组织也被打得七零八落,拉登本人也下落不明.照理,美国人脸面过得去了,可以凯旋班师了.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美国在越战中会失败?为什么美国在经济上让日本人占先?为什么美国经常发生枪杀事件?为什么美国没有能够避免9·11?  相似文献   

15.
"9·11"恐怖袭击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如果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世界,一点都不夸张."基地"组织撞毁美国纽约世贸大楼的冲击波既没有因为这个标志性建筑物的彻底倒塌而结束,也没有因为美国取得了阿富汗战争的基本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灾难发生在马德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剥夺了202条无辜生命的3·11爆炸事件,无异于一个欧洲版的9·11。 3·11能否像9·11改变美国的安全战略那样,改变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战略?事实上,欧洲各国正在“我们都是西班牙人!”的呼声下,走向一条更加团结的反恐道路  相似文献   

17.
封面链接     
解读趋势 “9·11”事件发生5个星期后,《主编与发行人》周刊做了一次非正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报纸的销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而且新增的发行量中大部分来自零售。报纸的发行人发现,对于“911”事件的报道,美国人认为报纸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飘氏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证明了报纸销量上升的趋势,该中心  相似文献   

18.
卞咸杰 《档案时空》2007,(12):23-24
美国"9·11"事件、中国"非典"事件以及飓风"卡特里娜"等众多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唤起了人们对危机及其管理的关注.档案馆(室)作为档案信息资源汇集的中心,时刻面临着突发事件等各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一家永远是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美国人需要这个雄心勃勃、关系错综复杂的前第一家庭,因为它代表了“9·11事件”以前美国和平繁荣的岁月,并可使他们多少忘却一下恐怖袭击带给生活的沉重感  相似文献   

20.
举世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至今已三月有余,美国作为直接受害者,事件发生后即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反击。到目前为止,虽然反恐怖斗争尚未取得最终结果,但是分析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对外宣传活动和对国内新闻报道的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了解美国新闻业在突发事件中的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