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灵异记》中有几则"不孝"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人的亲子观。由于古代日本不存在"孝"观念,在全面接受儒、佛思想后,必然会产生冲突。本文以《日本灵异记》中的"孝"与"不孝"为研究对象,从《日本灵异记》中展现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变化看《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日本灵异记》中的"孝"的知识背景三方面来做出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这几则不孝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孝"思想,但并未完全消化,且具有儒、佛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有关奈良时期和平安初期日本朝廷派遣"遣唐使"的史料,主要出自日本方面的《日本书记》、《续日本纪》、《日本后纪》、《日本纪略》、《续日本后纪》和中国方面的《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根据这些史籍记载,得知自公元630年(日本舒明二年、中国唐贞观四年)至894年(日本宽平六年、中国唐乾宁元年)的二百六十四年期间,日本朝廷任命过"遣唐使"凡十九次.其中包括"送唐客使"三次和"迎入唐使使"一次.此外,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成行者三次(其中包括一次"送唐客使").因此,以调整两国国交、输入中国文物制度为目的的"遣唐使",任命后成行的只有十三次.  相似文献   

3.
《李家庄的变迁》在中国并未受到如《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那样的重视,在日本却形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热"。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以其为"方法",倡导了日本的国民文学,批判了日本的近代主义,从而为日本的主体性重构提出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日本中心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等级制的国际体系;二、将中国置于《诸蕃传》;三、强化"神国"意识,竭力消除日本历史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影响。《大日本史》是战时日本政府、军部宣扬"国体""皇道"的工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古学派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诞生的一支重要的儒学流派,标志着日本儒学特征的正式形成。其《诗经》人情观彻底改变了日本《诗》学的走向,由原来追随汉人的人云亦云,转变为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以"人情"为内核的《诗》学观。在日本《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晨 《文教资料》2013,(13):15-16
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所培育出来的旧式"家族制"和"家庭制"正在逐渐解体。同时,这一制度下的血亲、婚姻、家庭、夫妇等关联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作为日本新一代文化女性形象的代言人,旅日韩裔作家柳美里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以家庭为主题的小说,反映了新生代日本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新观念。本文通过分析柳美里的主要作品《家庭电影》、《客满新居》和《命》《魂》《生》《声》四部曲,剖析了柳美里对传统家庭模式的绝望及对建立新型"家庭"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恐怖片风靡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午夜凶铃》、《咒怨》、《鬼水凶灵》、《鬼娃娃花子》、《富江》等,这些影片有个共同之处,即都反映了御灵这个主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式恐怖。本文以御灵为解读线索,探究日本恐怖片中"御灵题材"反映出的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本论文以《盛京时报》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心,考察日本在华报刊及其日本报人的中国认识,为该时代的中日关系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相应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新元号"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但这句诗本身也化用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以及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正显示出日本的元号与汉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以汉字为载体的元号制度传入日本后渐渐与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相互融合,在元号汉字的选择上逐渐带有日本独有的特色。日本元号中的汉字使用情况正反映出汉字与日本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日本下一代在21世纪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必须全面提高日本国民的英语交际能力,对此,日本政府在新世纪初叶先后出台了《提升日本国民英语交际能力》(2003年)、《发展英语国际沟通能力的五项建议》(2011年)、《因应全球化英语教学改革》(2014年)。同时,文部科学省对《课程教学标准》(2009年)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这场"以交际为导向"的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对日本所进行的这场当代英语教育改革进行了引介和评析,旨在为中国新世纪外语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日本的研究,汉魏两晋时代以《魏书·东夷传》为代表,记载限于正史,内容来自"闻知"(或"传闻之知").隋唐宋元时代,中日交往渐繁,记载不仅见于正史,而且略见于私家篇什,内容亦不仅限于"闻知".明代为了防备"倭寇",对日研究进展很大,有了几种专著.嘉靖初年,薛俊著《日本考略》,有人说它"内容极简陋,大抵取诸史旧文,分类排比,而多不能析其时代".但它毕竟是我国分类记述日本之始.特别是,它收集了三百五十八个"寄语"(日语词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汉小词典".嘉靖末年,郑若曾编《日本图纂》(一卷),所绘《日本国图》和《日本入寇图》,是我国记载日本有图之始.万历年间,郑舜功著《日本一鉴》(一函五册,民国二十八年据旧抄本影印),作者曾亲至日本半年,详志日本地理、政制、物产、风俗等,卷首以长诗《万里长歌》  相似文献   

13.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孙子兵法》的关注、研究乃至运用由来已久。大谷光瑞的《孙子新注》以近代战争,特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为重点,然后延伸到他对大正时期(1912-1926)国际局势及日本外交的看法。该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家之言,甚至不乏歪曲和臆断,但其目的并非是从文字训诂、字句解释角度来对《孙子兵法》进行纯学术的解读,而是要以所谓"新注"的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日本国家主义"立场和对华观,并试图以此来煽动日本国民,影响日本外交。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最广为人之的和歌集当数《小仓百人一首》,其收录了一百首具有代表性的和歌,集聚了日本古典和歌的精髓。其中有32首和歌以四季为主题,可见其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中以《小仓百人一首》的"冬歌"意象为主要考察对象,发现冬季和歌中多出现"雪"、"霜"、"枯草"、"千鸟"等意象。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为数不多的百万畅销书作家之一。由于不愿与创作纯日本文学作品的日本文坛接近,其小说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文体、语言风格明显带有西方文学以及美国当代文学的色彩,经常受到日本主流评论界的抨击,被认为是"非日本"。通过对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地下》、《约定的场所》、《海边的卡夫卡》及《天黑以后》等作品的梳理,证明村上作为日本的一分子,即使身在异国、师从欧美文学,仍然心系国家与民族,他有他的日本关心。  相似文献   

18.
战争小说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人文关怀、和平愿望等历史传播责任,与情感认同、心灵见证及价值判断等个人理性诉求。井伏鳟二战争小说作为日本战时文学和战后文学结合体的代表,从《花之城》到《遥拜队长》再到《黑雨》,看似在渴望和平、谴责战争,实则假借人道主义的立场,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宣抚"、为日本战败不断诉苦、为遭遇原爆的日本民族呼喊,经历了"共建(大东亚共荣)——(战争)毁坏——(原爆)毁坏与(家园)共建"这样的毁坏与反毁坏、撕裂与反撕裂的价值判断过程,表达了对日本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渴望和诉求。正确认识到井伏鳟二战争小说的这种精神诉求,有利于撕掉日本战争小说"受害论"的虚假面目,有利于挖掘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全面理性地认识日本战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发出紧急乞降照会,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为交换筹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同一天,盟国围绕日本乞降照会交换了意见,盟国军民举行了首次胜利狂欢,延安总部下达了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形势下的进军令,侵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事态表明8月10日应为日本的投降日。基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于处理天皇制问题的既定方针以及有利于减少美国伤亡和战后占领日本的考虑,8月11日,美国经过与各盟国紧急磋商,在所拟的复电中颇有保留地接受了日本的乞降要求,日本的投降并非无条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军队停止作战、缴械投降。《终战诏书》为战后日本官方的历史认识"终战史观"提供了依据。在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判读《终战诏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谣曲中有大量的中国意象。以《砧》和《班女》为例,前者述说的是日本九州地区一对夫妇的情感纠葛,其背后却隐藏着捣衣的汉诗素材和《汉书》中的苏武故事。这种影响并非直接来自中国本土,而是经过了日本汉诗集《和汉朗咏集》注释中的消化、联结与演变。《班女》塑造的虽是歌女花子与吉田少将之间的爱与别离,却始终围绕着《怨歌行》中的"班扇"典故,对于扇子是圆扇还是折扇的解读,也发生了日本本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