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学界对丽辽"关系分期""朝贡分期"与"遣使分期"的认识和使用,从丽辽"关系""朝贡""遣使"的起止时间及阶段划分等三个方面入手,对上述三组概念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关系"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朝贡"强调的是"宗藩关系",而"遣使"强调的则是"使者派遣"。三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对丽辽"关系分期""朝贡分期""遣使分期"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与依据。并得出由于丽辽两国在1038年以后,朝贡制度与遣使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因此1038年以后的丽辽关系,应为东亚封贡体系之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3.
"日本中心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等级制的国际体系;二、将中国置于《诸蕃传》;三、强化"神国"意识,竭力消除日本历史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影响。《大日本史》是战时日本政府、军部宣扬"国体""皇道"的工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在考察“中国”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得出高丽人“中国观”的两个特点,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同时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并分析形成高丽人这一“中国观”的原因及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同时,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5.
辽代货币体系包括自铸普通金属货币、外来普通金属货币、其他一般等价物三个系统。辽代通过保障原材料供应、设置各类管理机构、在制作上严格规范形制、严防货币外流等手段,保证了货币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6.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7,(19):116-119
《辽史·地理志》中记载辽代的州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四类,《百官志》记载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团练五类。两相比较,《辽史·百官志》与《地理志》中关于辽代州的记载不同的部分,应为《百官志》杂抄本纪、列传及其他史料,或为史臣修史时漏载所导致的。其相同的部分,应具有共同的史源,即耶律俨《皇朝实录》。早在耶律俨修《实录》之时,就已经将不同时期的记载未加考辩而仅仅是罗列在一起了。《辽史·地理志》与《百官志》记载的混乱,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元代史臣。  相似文献   
7.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6,(23):119-121
《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从藩镇的形成、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藩镇割据长期存续的原因、藩镇的若干军政制度与财政问题等方面,对唐代藩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虽然距离第一版出版已过近三十年,但对于当今的藩镇研究,仍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于高丽遣使辽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数统计、使者类型、个别使臣、史料辑录与整理等方面。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高丽遣使辽朝分期问题的研究;缺乏对相关史料作深入对读、考辨;对高丽遣使辽朝缺乏整体动态的研究;对高丽使者缺乏系统研究;对碑刻、墓志、文集等史料的挖掘不够深入等。文章按照专题分类试对近百年来学界关于高丽遣使辽朝研究作一系统述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200米跑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初三学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方法: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对照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方法,200米跑成绩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可以大幅度提高初中200米跑成绩。建议:采取本文的训练方法,将全面提高初中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  相似文献   
10.
耶律留哥,金末结蒙反金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毕沅在撰写《续资治通鉴》时,由于对史料未加考辨,误将移剌留哥与耶律留哥视为同一人,给梳理耶律留哥生平带来混乱。《金史》中出现的移剌留哥与耶律留哥并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