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华大学的历史学科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历史。清华自1911年建校起即建立了历史学科.是中国“新史学”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蒋延觳、刘崇镀、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周一良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  相似文献   

2.
黄金凤 《历史教学问题》2009,(4):111-112,55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原华南师大历史系的基础上于2005年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科有深厚的学术传统。老一代学者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关履权、唐陶华等教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职的李凭、陈长琦、谢放、宋德华、左双文、林中泽、陈文海、白于蓝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为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1923年建立历史系,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学者蒋廷黻。全国院系调整期间,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和原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来南来大学主持历史学科建设工作。经过84年的风雨历程,南开历史学科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和师资力量雄厚的办学特色,彰显出“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治学风尚。2000年10月,由原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古籍与  相似文献   

4.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是全校历史悠久、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学科之一,已故的钱基博、潘梓年、杨东莼、张舜徽等著名历史学家都曾在历史系任教.现拥有章开沅先生、熊铁基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专家。曾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博士点单位.现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经学校批准。由原来的历史系和历史所、历史文献所合并组建成历史文化学院。自此以后,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学科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已进入“国家队”行列。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12日,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80周年庆祝会于伯苓楼举行,近200名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有历史学门,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学术大师梁启超先生曾为历史班授课。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著名学者蒋廷黻任系主任。抗战期间,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北京大学秘书长兼史学系主任郑天挺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入南开,南开历史学科进入空前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历史学科焕发了勃勃生机。2000年10…  相似文献   

6.
范从华     
《中学历史教学》2013,(11):F0002-F0002
范从华,男,1970年生,江苏如皋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得南通市区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等称号。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中学,是南通市区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南通市历史学科基地专家组专家。  相似文献   

7.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齐世荣教授,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世界史专家。他专长世界现代史,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已历半个世纪,桃李盈门,成绩斐然,是我国这一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齐先生原籍河北省南皮县,1926年10月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45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9年毕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齐先生求学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剧烈变革时代。国家与民族…  相似文献   

8.
教授风采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1):F0002-F0002,F0003
高荣男,汉族,1966年3月生,甘肃高台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1999年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再次考入中山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西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西北师大文学院兼职教授,河西学院省级重点学科——“河西历史与文化”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  相似文献   

9.
齐世荣先生。河北南皮人.1926年10月生于江苏连云港。1945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9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育英中学工作。1954年调至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任教,曾任历史系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评审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一些高师院校历史系,在开设三门传统的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开设了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教材的能力,提高师范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探讨该课程的学科性质、研...  相似文献   

11.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2004年再次重组。2006年5月,学校学科调整,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目前,学院下属有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等,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五个学科门类,有6个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12.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5):84-84
1986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历史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历史系开始招收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日前,2007年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审批工作结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历史系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学科历史韩山师范学院文史教育和地方史志研究历经温丹铭、饶锷、翁辉东、饶宗颐等著名学者开创传承,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本学科以潮学研究院和历史系为依托,承接潮汕地方史志研究传统,拓展海外潮籍移民史及其相关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历史学会福州分会、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1年12月7日至12日,在福州举行“为发扬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研究历史”的本年度学术讨论会。提交讨论会的论文共54篇。参加讨论会的有省内外专家、学会理事、会员代表、文章作者和师大历史系部分师生共150多人。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陈碧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学系郑昌淦教授,应邀出席了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这次讨论会围绕着历史上爱国人物的评价;闽、台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福建与台湾的渊源关系;华侨的爱国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董健,1995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榆次一中工作,已经当了16年的历史老师。在榆次一中,历史学科是强势学科之一。以前辈为榜样,董老师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不敢懈怠更不能懈怠。兢兢业业的工作使他先后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省教学能手、省骨干教师、三晋名师、晋中市首席教师等荣誉。2009年被晋中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王桐龄、方国瑜.朱希祖、张星娘、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何兹全、柴德赓、白寿彝、赵光贤、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2006年3月,经北京师范大学批准,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历史学院。从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一、基础与实力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有历史地理部。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李剑农、吴其昌、杨人根等先后在此执教。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唐长孺、吴于廑等史学名家通过长期的学术实践,奠定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1975年又增设了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  相似文献   

18.
教坛人物     
胡欣红 《中学历史教学》2013,(6):F0002-F0002
胡欣红,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教师,1976年生于浙江衢州,1997年毕业于浙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史专业,中学高级教师,衢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衢州二中学生最满意教师。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历史学会于1985年12月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历史教学改革座谈会。会议邀请西北大学历史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以及西安市部分中学的历史教师。共四十余人参加。会议分高教、中教两组进行。在高教组,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彭树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庆云分别介绍了他们进行教改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10月18至19日,在云南大学召开全国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会议要求开展历史学科现状的调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讨学科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对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历史教学(高校版)》为此开辟专栏,征稿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