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洋 《传媒》2023,(1):55-57
短视频在重构乡村文化、强化身份认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但因主客体界限模糊消解话语权威、碎片化传播消解话语逻辑、同质化严重消解话语认同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确保乡村文化传播中短视频逻辑进路的正确方向,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质量为保障推进短视频优质输出和长效供给,以平台整合为依托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主体、内容、平台的突破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2.
郭强 《东南传播》2023,(6):24-27
短视频参与下的乡村话语要素区别于一般话语构成要素,具备个性化、碎片化及普适性等特点。通过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中用好短视频这种乡村话语构建的全新手段,是对国家话语体系的一种全新补充。该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短视频内容及技术为切入点,从认知、时空、载体、形象等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话语体系中不同元素的一般特性与规律,为建设美丽乡村、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成为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窗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短视频质量不断提高,乡村生活、农产品推介、农技介绍等“三农”题材短视频备受大众喜爱,间接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农业技术短视频中的内容生产和多渠道传播,提出短视频平台要聚力发展,开发以农业技术为短视频内容的新兴领域,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整合乡村经济产业链,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韦慷 《新闻知识》2023,(8):38-43+94
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洋网红”短视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形象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的130个“洋网红”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多模态方面的呈现策略和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6.
郭攀梅铮 《视听》2023,(1):19-2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多彩风貌,记录乡村生活,使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批农民创作者以主动之姿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促使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与价值进一步彰显,唤醒了村民主体性,建构了媒介文化场域,维系了共同的乡土价值。未来,需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坚持内容优质化发展,拓展短视频服务功能,以此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7.
朱萍  朱佳文 《东南传播》2023,(9):135-1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此关键时期,“三农”短视频的勃兴无疑为农村发展建设提速增效。本文以抖音账号“念乡人周周”为例,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探讨当前短视频创作者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建构仪式,以文化“赋能”,通过记忆、情感的唤起以带动受众的参与,从而拉动当地其他产业增长发展,对以“造血”式力量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9.
王一帆 《视听》2024,(3):110-11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随着短视频的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乡村文化形象建构问题值得研究。当下,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形象建构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非遗传承者承受多方局限性、传播内容过于娱乐化或者过于乏力、传播空间受到挤压和传播过程缺乏互动性等。对此,应当多方拓展乡村非遗传播渠道,合理利用身体叙事营造在场感,平台也需要改进算法机制,在重视民俗内容传播、追求创新的同时仍坚守“内容为王”,推动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新性继承、稳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且这些平台上也涌现出大量的乡村短视频,这些乡村短视频的内容和风格各有特色。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题材类的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当下热门的领域之一。为了进一步拓展乡村短视频的传播范围,提高乡村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力,就必须探讨一些成功乡村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为此,文章充分阐述了乡村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内容,并以“念乡人周周”这个乡村短视频账号的传播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乡村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并对乡村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姚晶晶 《视听》2023,(4):151-154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短视频的全面性渗透、网络直播的实现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在乡村的延展等发展境遇,促使乡村振兴话语数字化传播以政策为引领,深化价值性传播;以认知为目标,强化战略性传播;以技术为依托,打造矩阵化传播;以受众为导向,做强精准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
杨兴魁 《新闻世界》2023,(11):44-47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互联网产业赋能农业发展的浪潮中,“乡味”短视频为加快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聚焦抖音平台,选取不同地区、拥有不同层级粉丝量的“乡味”短视频博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提出改善“乡味”短视频发展的途径,以期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屈利雯 《传媒》2023,(14):56-58
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社交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乡村居民获取信息、消遣娱乐、互动交流甚至积累财富的重要渠道。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重视并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工具载体。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为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提供指导和借鉴,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脱贫攻坚的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开启,纪录片成为留存时代记忆、传承精神文明、抒发情感话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创作相较过去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微宏叙事借时代之力观照个体命运,生动展现中国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细腻的影像语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主题,抒发情感话语,描绘真实乡村图景。实现了熔铸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形塑家国形象的价值意义,引发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5.
张铮  刘晨旭  邓旸 《传媒观察》2023,(12):97-104
“小镇”是一个近年来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复杂概念。它并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指称,还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多主体共构、多社会背景、多话语基础、居于城乡之间的文化概念。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二元区隔观和去中心化的双向流动观这两种城乡观念之下,不同主体在社交媒体中对“小镇”的话语建构也存在着差异。个体话语创造了想象空间并影响着“小镇”的社会现实建构,同时促进了乡村资源在城市中的再生产;新闻媒体受社交平台上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关注“小镇”个体、群体的需求和声音,促进“小镇”成为百姓的“小镇”;政府和商业机构通常将“小镇”建构为以田园景观、民族风情等文化意象为突出特征的场域,以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本研究为借助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小镇”形象、深刻理解“小镇”的内涵及其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7.
肖雄 《新闻战线》2023,(10):65-67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电视通过专题报道策划的主流话语、影视剧的艺术话语以及短视频的碎片化话语等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媒体时代,电视应利用自身优势,创新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积极探索媒体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思思 《视听》2022,(4):160-163
抖音博主"张同学"拍摄的中国乡村题材生活短视频通过陌生化的题材增设适度审美距离,并在视觉审美体验上进行技术加码,实现了圈层突围.纵观短视频行业生态,在算法包装下,对同类型题材的精准识别以及视频内容价值导向的精准划分是当前短视频平台需要警惕和关注的现实问题.短视频未来的发展应从平台算法推送的利弊得失、短视频内容变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殷璇 《新闻知识》2021,(1):66-72
农村短视频已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中重要的一类.这种"内生式"的短视频改变了以往缺乏主体性的农村叙事,有望建构新的农村媒介形象.本文抽取了"西瓜视频"平台121条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作为样本,从标题、主题、主要人物与事物、拍摄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描画出这些视频中呈现出的包括农村环境、农村生活、农人三...  相似文献   

20.
邓秀军  关越 《现代传播》2022,(12):136-145
选择移动短视频平台的旅游目的地媒介形象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移动短视频平台社交可供性与旅游意向之间的相关性,探究移动短视频用户的旅游意向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可供性正向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而显著正向影响旅游意向的生成。其中,移动短视频的可连接性是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可供性因素,其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和认知形象的显著影响,导致了旅游意向的产生。可协调性和可传情两项功能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前者通过显著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建构导致用户产生旅游意向;后者正向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建构和旅游意向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