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当代知识生产是"应用情境"机制下的多元协同模式,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由于学术评价囿于学术化、知识生产的封闭循环、学术人员配置的"板结"等原因,使得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出现了效率低下与效益不高的困境。这一困境的化解需要活化知识生产的体制机制,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培育智库市场,拓展高校智库的发展空间;建立灵活的人员交流机制,提升智库知识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社科期刊的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一方面,社科期刊为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资源与环境;另一方面,智库也成为社科期刊发展的策略性选择。文章在对社科期刊与新型智库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社科期刊存在以下现状:在社会功能上,与新型智库未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在办刊模式上,对新型智库支持层次不高;在内容生产上,缺乏应用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人才管理上,欠缺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基于知识服务的视角,结合社科期刊面向新型智库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优化策略:以知识服务创新社科期刊发展模式;加强社科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协同发展;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社科期刊的传播效用;构建知识服务联盟,提升人才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智库的研究发现,两者职能逐渐融合,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存在组织协同发展的特质。基础支撑包括创新性知识生产、政治经济利益驱动、地理位置趋同集群和资源互补的现实考虑。形式体现为大学设立智库、智库成立研究生院、智库发展新大学、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等。这为推动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组织协同发展带来了组织价值理念、管理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智库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视角是智库研究的一种基础性视角。知识动员理论注重权衡知识主体及知识客体所处情景及互动,寻求知识到决策的飞跃,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更为全面、合理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基于现状分析,高校智库建设要创新知识生产机制,组建智库研究团队,让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强化知识中介功能,培育和建设专业化的知识中介,提升知识动员的效率;建立知识接收与反馈系统,激发决策者成为更加自觉、主动的知识使用者。  相似文献   

5.
智库兴起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智库评价研究也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智库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智库影响力评价和智库排名是智库评价研究的焦点。大学智库是整个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同于党政智库,也不同于社会智库,兼有一般智库和大学的一些属性。因此,大学智库评价一方面需要借鉴普遍意义上智库评价研究的成果,同时需要结合高校的独特属性,探索建立高校智库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大学智库评价需要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系统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和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等原则。基于大学智库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功能以及大学智库的特点,从组织、专家队伍、人才培养、活动、成果、声誉和物质支撑等维度评价大学智库,构建大学智库"八要素"综合评价框架,即:组织机构、专家队伍、人才培养、理论成果、资政成果、学术交流、社会声誉、支撑体系,力图构建大学智库综合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智库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大学智库评价重在自成体系,能够逻辑自洽,勇于面对争议,并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陈斌 《高校教育管理》2014,(6):56-60,65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在国家智库建设过程中承担关键的角色,各国高校均陆续参与到国家智库建设之中。目前,我国高校参与智库建设存在定位模糊、偏重理论、创新不足、数据有限、标准单一等问题。大学应着力明确发展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咨询解读并重、改善评价机制、完善数据库建设;同时,需妥善处理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服务当前与引领未来、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后,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高校智库在决策咨询中可以充分利用其学科全面和人才密集的优势,然而其现存的发展困境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高校智库决策咨询研究的"不接地气"反映了其知识生产的封闭性。文本描述了该封闭性的特点,分析了其封闭性的原因,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论证了打破这种封闭的必要性。最后,文本为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四点建议:建设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把决策咨询作为学术评价的一个标准、创新高校知识生产体制机制和建设成熟的智库市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国家智库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型大学智库应脱颖而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公共政策中的决策咨询作用。从多源流决策模型理论依据出发,研究型大学智库应关注问题、政策、政治源流,研究型大学智库建设应突破现实困境,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创新人事聘用制度、扩大智库发展自主权、加强智库文化建设、积极营销推广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智库借助于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自身的公信力,能够为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更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着规模小、力量弱、影响力差等问题。大学智库的发展需要充分注重协同性的特点。学科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多方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合力;利益协同能够为大学智库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样,在协同视野下,大学智库就能构建起以学科交叉和融合为基础,高校、政府、企业和媒体等多重主体参与,各主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的现状,结合国际研究文献,进一步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的各种机制。接着本文以知识转化机制之一——大学智库——为例,概括了国内、国际大学智库的基本经验和特征。最后,本文就如何培育我国的优质大学智库,从智库培育基金、政策分析市场、多元经费投入和成果输出、智库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已为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所认识,并采取了改革措施,但由于没有找到学科建设困境的真正原因——知识政策和知识分类,改革成效并不显著。知识分类体系已经具有了教育学意义,知识政策是学科分类体系的制度化体现,知识政策是造成大学学科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知识分类体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知识生产的要求,因此出现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知识生产模式。知识政策应体现知识分类这一现状并使之制度化;大学为实现三大功能,需要进行一种合目的性的学科群建设,以学科群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分析高校智库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就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与创新提出路径设想。研究发现,一流高校智库并非都有优势学科作为支撑,高校智库与优势学科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我国在建设高校智库中存在高校内部"学科依赖"和政府治理"学科偏离"并存的矛盾现象。高校智库需要在知识生产、知识组织和管理、知识传播等环节服务于学科价值链的创新,将自身打造成高校学科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政府部门需要完善与学科相关的政策:一是定期修订学科专业分类标准,以促进学科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引领高校智库建设;二是在智库评估中明确与学科相关的指标,促使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大学智库虽然在数量上占美国智库总量的一半,然而,在实践中能够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大学智库却非常有限.本文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基于胡佛研究所的特点及其教育研究和影响,分析了胡佛研究所不同于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智库,能够影响美国教育政策并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构筑并借助同盟网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依据身在大学的特点,把观念倡导作为自己进入并主导政策议程的主要方式;用最简单、最简练的词语来标签化地表达自己的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当然,胡佛研究所的成功也离不开"旋转门"机制与媒体的宣传等智库都采用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国际智库研究的主要态势及其热点内容,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收录的233篇智库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挖掘。国际智库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整体上呈攀爬式上升的演变趋势,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交叉综合特征。智库在国际关系事务领域的应用,医学与健康智库、教育智库等专业型智库建设问题近年来引起较多国际同行的关注。但是国际智库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者未保持持续性研究的态势,不同研究者间的协同合作研究还亟待加强,现有25个国家/地区参与到智库领域的研究之中。无论是从发文总量来看,还是国家/地区间的合作网络分析来看,目前美国在国际智库研究领域均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中国没有与其他高产国家/地区进行智库方面的协同合作研究。美国与英格兰、加拿大和德国等开展了较多关于智库方面的研究,澳大利亚与德国也有较为紧密的研究合作关系。中国的智库研究者应加大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研究者的协同攻关与合作研究力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华威大学等研究机构是国际智库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高产研究机构。当前国际上关于智库研究的四大研究热点,分别是:智库集团发展运行及其影响力、智库在国家/机构公共政策中的角色定位与决策作用、美国智库分类领域及其功能等研究、智库案例分析与中国智库建设。国内外在智库研究热点主题方面具有较多共同内容,都将智库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力分析、智库在政策中的角色定位、以美国智库为代表的智库功能与案例分析、中国智库建设四个研究主题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该主题是中国智库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创新发展,一方面应从机制层面来建立健全智库保障机制体系;另一方面应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智库服务评价标准体系来不断推动各行业领域智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智库类型多样,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智库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智库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可将国外智库大致分为四类:国家拨款型的纯官方智库,政府资助型的半官方智库,民间及学会、基金会类型的智库,大学附属的智库。根据智库的成长环境和演进机制及其基本属性,可将中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类。智库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客观性、非营利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思想生产、政策设计、思潮引导、人才培养与储备等功能在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智库的产生起因于决策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复杂化,以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求。国外智库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产生了大批新型智库,呈现繁荣之势。中国智库大致经历五个发展时期,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随着现代智库的快速发展,智库评价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外智库评价产生了《全球智库报告》评价体系,采用28项排名标准和4类评价指标,发布了一系列评价榜单。中国智库评价产生《中国智库报告》评价体系,采用4类评价指标对智库综合能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发布了综合影响力排名、分项影响力排名、系统影响力排名、专业影响力排名四大评价榜单。智库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评价应围绕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展开,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可由资源、产出和影响力三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其中资源包括经费、人才和信息网络等;产出包括产品、服务、人才培养等;社会影响包括在政策制定、公众和顾客中的声誉和影响力等。可将资源指标、产出指标和影响力指标作为智库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型大学智库以其思想和观点对决策者产生重要影响, 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基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活跃智库名录,遴选出72 所“985 工程”高校智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智库的智库产出、成立年限与影响力呈正相关,而智库规模与影响力没有关系。据此提出拓宽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助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日益融入国家与地方教育决策体系及其实践。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面临新的定位要求,转型过程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我国新型教育智库建设,需要在制度与政策、外部环境、内部体制机制以及自身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智库评价等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导致大学知识生产系统生态演替的重要动因。当前,大学知识生产系统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功能迷失和行动异化,其根源在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发的大学知识生产系统外部的生态变革和内部的理念动摇。超越当前的危机,需要构建与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生态平衡机制,一方面需要界定外部力量干预大学知识生产的边界,建立科学的外部干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大学自身坚守生产高深知识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自由的行动规则,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主要包括大学与产业的边界渗透性持续增强、大学学科边界日益消融、大学管理体制出现企业化倾向、大学组织文化被市场价值观改造等方面。就中国大学而言,尽管适应知识生产转型进行变革的社会意义不容忽略,但我们也要对变革进程中大学学术生态面临的不利形势有充分估计。为此需要坚持改革与反思并行并重,与市场保持必要张力,守护大学的学术性、独立性与非功利性取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实施,大学智库成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更大的历史使命。文章以大学分类及学科组成的视角,从智库研究的现状入手,探讨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体制障碍,通过对全国26所主要财经类大学的基本定位、学科布局、科研实力等层面的分析,提出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