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湟“花儿”体现了青海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曲目和自身音乐特质上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河湟花儿是花儿三大体系之一。其词式独特,曲令众多,风格鲜明,影响至深至广。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地理、历史背景,是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该地区各族人民向着文化一体化方向前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河湟花儿体系的探讨,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某些多民族共有的民歌品种及其规律的认识。河湟花儿发源于甘肃和青海交界的黄河、湟水流域,这里山川壮丽,民族众多,是一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演,不同族属的文化在这里交  相似文献   

4.
“花儿”,河湟地区惯称“少年”。是一种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山歌。“花儿”的分布地区,从河湟上游到皋兰腹地,从陇山之西到贺兰山下,风靡于西北高原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早已成为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及部分农业区或农牧交错区藏、蒙古等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山歌之所以叫“少年”或“花儿”,正是崭新的、欣欣向荣的、光  相似文献   

5.
寻找自己的本源,是各民族中常见的话题。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子巷”。本文运用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对这个传说进行解读,认为传说有事实背景。故事的传播源不在南京,而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麻地沟,这里的汉传佛教寺院能仁寺所主持的《目连戏》演出是传说的传播源,河湟地区的社火是传说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周期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宣教功能,使一个宗教记忆的符号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影响圈,并使河湟地区的各民族都认为是信史。  相似文献   

6.
《花儿》这种绵延在青海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喜爱和传承。在大力挖掘和宣传的时代号角下,孩子们耳濡目染了青海花儿的风采,对常见的曲令倍感兴趣。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幼儿走进花儿的世界,感受花儿的魅力,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呢?我通过"我的家乡在青海"的主题教学活动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7.
关于河湟“花儿”比兴的几个问题任碧生,祁永寿“花儿”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手段是比和兴。比、兴在“花儿”中大量运用,一方面继承了从《诗经》开始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渗入了西北人的创作心理与欣赏习惯,这种万古不废的艺术手法给“花儿”以巨大的生...  相似文献   

8.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社会的、集体的音乐文化现象,作为表现各种复杂内容及情感的民间说唱性歌唱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歌词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展现了当地人民所处时代生活中的甘甜和苦痛,也能看出各民族同化的痕迹。宴席曲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和说唱性特点,歌词中渗透着高原文化心理特征和高原民族特有的气质。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更是独具特点,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且方言特点很浓厚。将一个故事从头到尾以朴素坦率的语言叙述下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且易于理解和传唱。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正>"花儿"这种绵延在青海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喜爱和传承。在大力挖掘和宣传的时代号角下,孩子们耳濡目染了青海花儿的风采,对常见的曲令倍感兴趣。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幼儿走进花儿的世界,感受花儿的魅力,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呢?我通过"我的家乡在青海"的主题教学活动颇有体会。一、认知音乐孙瑞雪老师曾在《捕捉幼儿敏感期》一书中曾提到:儿童对于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