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出远教特点,上好辅导课曹清石电大的教学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普通高校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讲自己的体系、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编著的教材,自己命题考试。而电大则不同,绝大部分课程都由中央电大统管,主讲教师由中央电大聘任,各省、市、县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总结过去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更有效地发挥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积极地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文章认为应当在坚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大前提下,确定和肯定正确对待中国知识分子的四项基本政策,即知识分子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政策;依靠知识分子的方针,尊重、信任、重用知识分子的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严格区分开来的政策;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谈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我意识释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具体说,自我意识包含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等关系的认识活动。   依据不同的标准,自我意识可有多种类型。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知”。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  相似文献   

4.
回咏梅 《宣武教育》2002,(10):32-35
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就会使自身产生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方面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必须结合多方面途径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帮助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帮助学生调整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差距,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并在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满足,以良好的个性迎接生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完善扬州大学农学院顾晓虎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就是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自我意识能力表现在认识上,就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6.
秦玲 《科学课》2008,(9):40-4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注重体现开放性,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商议活动规则,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应用和延伸,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7.
一、在课后思与教后研中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化 要想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度上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将学校视为自己“进修”的天地,将课堂视为自己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场所,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教师应在上课体验之后不断进行深刻的全面的反思与研究,反过来修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变革,对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优化重组,在优化重组过程中去重新体验与再探索,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只有教师真诚地赏识和关注学生的习作,学生就会把习作当作自己愉悦的生活,并在习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了解自己,确认自我,学会赏识自己和他人,并在与教师、与同学、与生活的对话中,有效地促进语言、思维和智能的发展。因而,习作评价要注重人关怀。  相似文献   

9.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物理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它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习惯于与别人相处,和别人说话,总觉得对自己无话可说,所以,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实际上,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内心世界.离不开倾听自己的声音,就是经常与自己对话、交流。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叉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再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自我锻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维持好其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在新环境或新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外,还要通过课外的阅读来开阔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与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西藏图书馆如何发挥少儿阅览室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尊感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感觉,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不自觉地、不停地评检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得出的结论使我们产生对自己的一种感觉,这些感觉就是自尊感。自尊感是指对自己有信心,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应付生活的基本挑战,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和乐于享受快乐的成果。自尊感总体来说包括安全感、独特感、联系感、方向感、能力感等五个基本元素,其中安全感是指感到安全,受保护,能信赖别人,对将来发生的事不会感到忧虑;独特感是指认识自己,包括外表、喜好、  相似文献   

14.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谓“教会学生感恩”,就是要通过经常有目的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父母及亲人、老师、朋友,与国家、学校、班集体等周围一切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事物的关系,了解和认识“帮助”的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怎样接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甚至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  相似文献   

16.
评价是与教学并行的重要过程之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语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价值加以反思,包括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索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一要会“穿鞋子,戴帽子”。鞋子与帽子能束缚自己,校长要会时常给自己“穿鞋、“戴帽”,管束自己。要敢讲别人的不是,也敢讲自己的不是;能批评别人,更能批评自己。二要会“拿梳子,照镜子”。校长既要学会将自己身边的琐碎事情梳理得井井有条,还要经常照照镜子,照...  相似文献   

18.
孩子面对世界所表现的好奇,其实是展现思考过程的最好方法,他们因无知、好奇、困惑、怀疑,进而探究,为自己建立解答,经过一再的印证与修正,让自己获得更完善的答案和信念,从中得到经验与智能。因孩子对无知的毫不掩饰、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多问,其实正在展现思考的趣味性与能力,此时成人给予不断的探问与引导,就能让孩子更精确地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自理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洗手、洗脸,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等。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学会自理,终生受益1.自理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新生儿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大人的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产生强烈的“我自己来”的愿望,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帮助,反对大人对他们的干涉,迫切要求表现自己,做自己力所…  相似文献   

20.
《中学文科》2008,(1):4-5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②发现并运用自己的潜能。③正确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