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 朱熹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实际上是朱熹读书时的心灵观照——抒发了他读书时心灵所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3.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4.
诗意校园     
<正>每个学校都有几处有自己特点的风景。风景的共同特点是美。我们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风景当然也美,不过她的美却主要体现在诗意上。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5.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6.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7.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中讲到诗歌创作要有新意,  相似文献   

9.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人们熟知的朱熹《观书有感》绝句。朱熹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作诗不忘颂理。这首诗中所有美妙的意境,全是烘托“理”这个“源头”的。朱熹认为,理是世界本源,它至高无上,尽善尽美,纯粹无瑕,是众妙之门;而书,五经四书,则是圣贤心心相传的义理表述。所以观书能够体察义理的清妙,涵泳源头之活水,因而读书是  相似文献   

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使人联想起英语教学也必须重视"源头",才会有"活水"来。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或工作,长时间过多地采用某种单调呆板的模式,就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有源头活水来”李裕德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当有一桶水。”这话是说教师应当比学生知道的多;但仅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用。宋朝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说的是读书,...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20,(3):87-9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处,众说纷纭。通过搜集梳理朱熹来莆游学史料和"濯缨池""濯缨亭"的历史文献、实物史料,甄别各家研究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断"半亩方塘"应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的"濯缨池"。  相似文献   

14.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5.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相似文献   

16.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18.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②云影共徘徊。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为⑥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鉴:镜子。②天光:天空的光景。③渠:此处指方塘。④那(na)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⑤如许:如此,这样。⑥为: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宋人朱熹的眼里,“观书”犹如欣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它不光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使我们的头脑更加充实、灵活。阅读,理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其如此,我们的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我们的感情才有停靠的港湾。同学们,你喜爱读书吗?你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了吗?下面这组有关读书的精美短文,将有助于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养成我们读书的习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组同题美文吧。  相似文献   

20.
谈读书     
主持人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宋人朱熹的眼里,“观书”犹如欣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它不光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使我们的头脑更加充实、灵活。阅读,理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其如此,我们的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我们的感情才有停靠的港湾。同学们,你喜爱读书吗?你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了吗?下面这组有关读书的精美短文,将有助于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养成我们读书的习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组同题美文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