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呼唤新闻改革,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报道思想,放开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种呼唤已是越来越急切了。二、我们面临着同外国新闻机构的激烈竞争。这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多个领域同外国的交往迅速扩大,外国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派驻我国的记者已近180人,短期来我国访问的新闻界人士也在不断增多,他们每天都在向世界各地传播大量有关中国的新闻。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我们依然象过去那样,满足于“后发制人”,遇事“慢三拍”或“默不作声”,任外国记者抢先报道(其中有些不真实、不正确的报道,有的甚至是在传播谣言),我们的新闻就要脱离人民群众,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同时,也自己封锁了自己向国际世界发言的声音。其结果是,徒然长了外国新闻机构的志气,损害了我国新闻机构的声誉。今年有两件事,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上了活生生的一课: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们的新闻界,新闻官司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也令新闻媒体感到越来越棘手,尤其是民事纠纷,搅得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精疲力竭,疲以应对。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民法通则》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受理了大量与新闻活动有关的名誉权案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新闻舆论监督的触角触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社会法制化建设步伐在加大。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我们新闻采访实践中,和新闻报道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记者、编辑的法律知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要,对法规法律了解不够,容易出现漏洞。新闻媒介应怎样报道案件?这是很多新闻单位都感到敏感的一个问题,而且所持态度也不一样。有的新闻单位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迎合受众的胃口,热衷于对案件进行大肆报道,有的新闻单位则对报道案件十分慎重,等到法院做出判决之后才进行报道,以避免不当介入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新闻单位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介入为好?怎样把握报道的内容、范围和相关程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社会和受众对法制新闻一般都比较关注,也比较感兴趣。我们新闻单位报道法制新闻的目的和作用一方面是作为社会新闻告诉受...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前“走转改”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早在1989年《瞭望》周刊开办《中国人心态录》专栏时就曾谈及新闻工作走转改的问题,其中有三段话十分经典:我们一贯提倡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们新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出来讲话。还有,一些青年记者喜欢把花花哨哨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  相似文献   

5.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6.
所谓时尚,是一个时期的风尚,而风尚是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在现实报道活动中,时尚性报道往往被一些记者、通讯员忽视,问题在:一是相比之下,风尚类事实不易捉摸,采写此类稿件费劲大,因为它不像其它新闻,报道的事实显性呈现或属有形体;二是不少采写者未能很好地掌握时尚性报道的采写技能。采写此类报道更多的要凭作者是非明辨的素质、穿云破雾的慧眼、超凡思维的大脑和极具敏锐的感觉。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新闻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航标灯”,是展示大千世界的“多棱镜”。因而,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出来讲话。还有,一些青年记者喜欢把花花哨哨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新名词写进新闻报道中。采写实录性新闻,这一套就不灵验了。老百姓嘴里没有那么多一套一套的概念和一堆一堆的数目字。他们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新闻报道的面很广,不少报道往往是揭露社会弊端的。因此,有些被报道对象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想方设法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所谓的失实、遗漏之处,从而引发新闻纠纷,给记者和媒体带来很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采编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如何避免或减少新闻纠纷的产生呢?1、提高判断能力这里所谓的"判断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要求采编人员的党性原则、法制意识要强,恪守职业道德。不能想象一个被人情、金钱所左右的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会不出偏差。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在采编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报的报道中,会议新闻是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一个时期,随着企业报办报观念的更新和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企业报的会议报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企业报在会议报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记者不愿写、编辑不愿发、受众不愿看,会议新闻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会议报道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人意。如何改进企业报会议报道,找到会议报道新角度,以进一步增强企业报的吸引力,把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改革会议报道并非不搞会议报道。由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所…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社会各种公仆中以报道为天职的一种。记者的工作与人格当然应当受到尊重。但追求无冕之尊,自居宾外宾、客上客,稍微招待不周就还以颜色,表面要抬高自己,实则是自我贬损。当然,社会上那种“记者不到不开锣”,甚至花钱买报道的风气也实为对记者的溺害和对新闻事业的玷污。 记者的发令枪应当是新闻(不管这新闻发生在工厂、农村、井下还是战场),而不应当是(起码不应完全是)请柬。请柬后面有新闻,但大量的新闻面前无请柬。记者应做“新闻记者”,而非“请柬记者”。手持请柬而去,带着现成的稿子而归,永远造就不出一个出色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一、开阔视野,拓宽报道领域。采写好党报的社会新闻,首先要开阔视野,拓宽报道领域否则,党报社会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还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和条条框框去看待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就会这也不能报道那也不能登报,最终丧失这块阵地,削弱党报的舆论引导力近年来,我们广开思路,拓宽视野,对发生在社会各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发掘,采写刊发了一系列社会新闻。这些新闻有的平□刘利钧中见奇,看似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社会事件,却对读者在思想、政策、法规、行为和生活等方式起到很大启迪作用:有的小中见大,一些发生在…  相似文献   

12.
那卫华  顾宇 《新闻传播》2010,(4):121-121
作为一名在小地区范围内工作的记者,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我们所报道的新闻免不了要有一些模式化,时间久了,受众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为了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丰富新闻内容,使其更具社会价值和指导作用,我认为新闻写作应在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归纳起来,即要在新闻稿件的求新、求变、求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二者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例,在这方面做些思考。一、明确两个基本认识记者首先是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个新闻人。新闻教科书上称记者是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从社会法律制度和基本的道德规则,记者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一些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诸如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公正正直等,这些道德准则与法律制度一起维持着社会的良性运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心态,以扶正祛邪、抑恶扬善为己任,这就不免会涉及到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作为采编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不仅要写好、编好每一篇社会新闻,还应对一张报纸、一个时期所发的社会新闻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思考,使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 (一) 八十年代初,有些报道(主要是农村报道),常自觉不自觉地宣传这样的观点:生产上去了,生活改善了,道德水平也自然提高了。比如某地在推行家庭  相似文献   

16.
人权对于一些新闻记者来说,还是一个略显"神秘"的概念。的确,人权是一个跨学科题目,横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或学科,但《人权报道读本》作为关于人权报道的开拓之作,用平常的语调和平实的例子告诉我们,人权既不神秘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尊重人权,关注和谐,建构媒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闻话语,是和谐社会对媒体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警惕黄色新闻泛起为了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给社会新闻以应有的地位,积极开辟、扩大这个报道领域。也正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我们需要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新闻报道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防止黄色新闻文风的影响。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耸人听闻。就在最近几年,我国有些地方不是一度出现过黄色小报泛滥的情况吗?我国一些大报上不是也曾出现过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报道吗?在极左路线统治时  相似文献   

18.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00年初,我国已有700多家新闻单位建立了网站,还有不少商业网站未经批准也开办了新闻栏目,大量网络记者正活跃在采访与报道第一线。同时,境外新闻网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国内,某些网站发布和相互转载一些虚假消息,给我国正规网站的记者提出挑战。网络记者应树立什么样的新闻观,如何应付对立意识形态的侵扰,已成为捍卫新闻价值观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及时。而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去对采访现场进行介绍和报道,是我们新闻人必须研究的问题。而中立性态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中立是我们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新闻现场、受访人员、观众三个元素的连接中,保证记者自身的中立性才能制作出中立性强的新闻报道,不会把记者个人的情感带入到新闻中,保证我们的新闻一定是客观的。特别是民生新闻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新闻的各因素非常的复杂,而社会需要民生类节目或新闻很亲民才会有观众去关注,这就给我们想要保持中立的记者制造出了很多困难。针对社会、记者本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立性丧失的问题,本文据此问题对记者如何保持中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