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物     
刘巍 《河北广播》2004,(5):29-30
六年的时间就那么不经意地过去了,留在印记里的是或明或暗的点儿,闪烁在我的生命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体验着或体验了在河北电台人生的丰富与完满。此刻我带着爱回顾过往,因为是她把我从过去带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被调到文艺组任文学编辑。冲破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长期禁锢,文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同时也为我们广播文艺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提供了门淘的天地。当时我台文学编辑就我一人,既抓长篇,又录短篇;广播小说、配乐散文、配乐诗朗诵、话剧录音剪辑、电影录音剪辑等等,每年都采录100多个小时节目。不过,要认真回忆起来使我倍感欣慰的是那个时期我台的《小说联播》节目。河北电台的《小说联播》节目是在1975年恢复的。但是要说到复兴还是耍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  相似文献   

3.
老师     
我和姓王的老师有缘,从小到大,遇到一批。上学,第一个老师就姓王,女老师。那时全家被疏散到农村,学校大多是农家子弟。动作大,嗓门高,天性自由,老师管起来难度很大。他们一折腾.我们就成了骆驼群里的绵羊,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4.
的我们采访团离开武汉的前夜,突然有人敲门,不期而至的是湖北中医学院的12位教授。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屋子里坐得满满的。“你们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他们问。我说是。“你们是北京来的?”他们又问。“可找到你们了。”“找你们真不容易。”“一大早从广播里听到你们来武汉的消息后,我们就到处打听。”教授  相似文献   

5.
冉政 《大观周刊》2011,(47):135-135
作文课让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言以对,甚至是不知所措。在普通高中尚且如此,那么在我们职业中学这种现象就更是见怪不怪了。在作文课上,老师让学生写东西,学生第一个问题便是“写多少字哦”?弄得老师们哭笑不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知有多少老师进行过如是的思考。但我经过多次思考之后,觉得要想改变学生拒作文于千里之外的现象,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来以于改进。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老师邓军江一纸调令将我推到新闻干事的位置上。从未涉足新闻工作的我,顿时慌了手脚,感到肩上担子突然沉重了起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没有只言片语变成铅字,心情别提有多糟糕了。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满怀委屈和苦恼的我,第一次给她──我的女友写了一封报忧信。得知了我近况的女友,居然一改往日的恬淡,变得分外热情。她来电话说要我立即参加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我颇纳闷地问她是怎样知道部队有这个中心,她格格地笑而不答。把学费寄出去的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在办公室里加班,竟意外地接到女友的电话。她问我是否已参加函授,又问…  相似文献   

7.
各位来宾,我在这里特别感谢河北电台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开办节目和运行过程当中,我们先后两次派人到河北电台取经,学习《阳光热线》经验,河北台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图书策划是近十年才时兴起来的.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刚开始当编辑那个时候,出版社的领导特别是通过言传身教把我"领进门"的"师父",给我们讲的最多的是如何把好关.因此,在我的脑海里,编辑的主要使命便是"改错"、"把关".所谓的"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马力 《新闻与写作》2001,(11):31-32
我是一个对风景抱有感情的人。这些年,在我写的作品里,游记要多一些,这大约是由于我的职业决定的。旁的原因呢?想了想,可能还同我的经历有一些关系。 我在北大荒打过十年鱼。我们那个地方叫兴凯湖,四季都是美的。夏秋季节,我常常把渔船泊在芦苇丛边,铺上一块菜板,这就是桌子了。再找出纸笔,就能写上一气。潮润的湖风柔柔地吹着,偶尔会有两三只野天鹅从芦丛深处扑棱棱翔起,翅膀在透明的水光里划出低斜的飞痕,鸣叫着,在青苍的山影里远逝了。真是一幅世间好画。冬天,兴凯湖全是白的。我坐在爬犁里,默望晨霞下的百里冰雪和从村…  相似文献   

10.
我刚入门时也曾经在农村淘宝时上过当。那是在河南许昌一个村子,我住在生产队长老尤家里,老尤人很好,我们很谈得来。老尤出门买菜了,我一个人无聊就出门,走到他家屋后的老刘家。老刘在家,听说我是来买制钱的(由于受清朝制钱制度影响,现在很多农民还把古币叫做制钱),他就拍胸脯说他知道谁有,就带我去了另一个人家。那个人说你来晚了,东  相似文献   

11.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已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亲眼见到陈伯华老师时,她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虽说是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但依然风韵无限。她穿着一件暗色碎  相似文献   

12.
快乐的责任     
很多人常说做民生新闻的记者已经开始变得冷血。不是真的不善良,而是我们见惯了分分合合、生生死死。可是所有的一切在我见到从甘肃到南昌来找孩子的樊爸樊妈的瞬间改变了。为了找孩子,他们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从他们两鬓的银丝、眼角的老泪中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职责,产生一种责任感——“帮他们把儿子找回来”。孩子好像是故意躲着爸妈,但是我还是从稿子播出之后,每天认真地在短信平台、热线平台上寻找关于孩子的蛛丝马迹,甚至把找到他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总会想着给那两位住在破旧招待所里的老人打电话,我知道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把…  相似文献   

13.
2月2日下午,从翻译家协会开会回家刚踏进门,就接到复旦朱静女士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听错了,说在半小时前,我们在翻译家协会还谈起她,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但林老师的确离我们去了。我并不是林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她的同事,又没有在一个单位里工作过,但自从30年前有机会认识她至今,一直得到她的教诲、关怀、帮助和鼓励。我怎能不感到意外和悲痛! 我是30多年前因翻译《世界史》认识林老师的。当时,我是华东师大法语翻译组组长,林老师好像是从科大被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审阅我们译稿的。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妇女,热情,精力充沛,说话带有感情而无做作,工作干练而有头绪,而且很亲切。那时,她大约50出头,我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到上海。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30出头的人参加翻译,算是年轻的。我印象很深,林老师对比她  相似文献   

14.
吴刚 《新闻实践》2004,(10):29-30
离开雅典的那个晚上,我把拍的磁带一一搜集起来。40盘素材带,摞在那儿,高高的一叠,里面记录了我们在奥运赛场的十多个日日夜夜。许多场景就像一幕幕电影胶片,清晰地从眼前划过。其中的三个瞬间,却像不断回放的经典镜头,久久地在心底定格。  相似文献   

15.
书里的世界     
感谢父亲,在我呀呀学语的年龄,就把文字这把钥匙塞在我的手里,在我五岁时,它就帮着我打开了书库的大门。从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书中,我认识了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灌水取球的文彦博……书里那么多聪明的人,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一直看下去,许多字形劳因为重复呈现的缘故,居然被我猜着了它的意思。我越看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6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中央台在职员工和全国广播人中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几天,我总想起三个人来,他们是三位普通的听众。一位是海南的听众,他把所有从广播里听到过的中央台记者和播音员的名字全部记录在册,字虽然写得不准确,但发音是对的,逢年过节他就一一写来祝福,送来关心。不仅如此,他还能从节目的播报中了解记者的行踪。另一位是吉林的中学语文老师,他每月都把我们广播中读错的字和不准确的发音做成一张表,寄给我们,上面详细注明哪一天、哪一个节目、哪一位同志发…  相似文献   

17.
回忆西柏坡     
每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难忘的几頁。將近十年了,只要想起来,西柏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对于我都还是那么的新鮮,那么的亲切! 西柏坡,曾經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那里领导中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方。那个庄严的地方,对于我會經是一所極好的学校,一个極好的課堂。在那里,我讀过許多無字的書,上过严格的業务教育的課,也上过深刻的生活的課。 1948年冬天,在西柏坡乔木同志住的小院子里騰出了三个房間,讓我們——新华社编輯部的领导同志和部分编輯共約一,二十八,从附近的陈家峪村搬了过  相似文献   

18.
比起开发商建房的模式来,村集体自己开发对农民来说,无疑整体获利更高看看时间,下午两点快到了。58岁的郭于晴迅速穿好外套,把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纸片仔细揣起来,右手也就顺势留在了那个衣服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那个谁,我怎么老是忘记你姓啥了!"快要走出村子的时候,郭于晴迫不及待地跟  相似文献   

19.
刘征 《湖北档案》2003,(2):46-47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己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20.
刘征 《湖北档案》2003,(1):46-47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己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