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重要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在同一天,《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人民日报》这篇社论的发表,宣告新中国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全面展开;《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和传布,提高了几代人应用汉语的能力。这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大事。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都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1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共同语.是国家宪法规定使用的全民语言,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加速.信房中流剧增,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共同语在“四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就成为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推广普通话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早在1955年原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在中学、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又接着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又将“国家推广全通用的普通话”写进了宪法.使…  相似文献   

3.
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语文》2001,(7):4-4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语文界习惯上把它称作“六&;#183;六社论”)。这篇社论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后批准发表的。它的发表宣告新中国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在社论发表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社论和《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在全社会掀起了重视汉语运用规范和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篇社论曾经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们在《复习指导》附录了全文,要求领会国家通用语言和通用文字的内涵,认识颁行《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意义,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型语言词典,从1978年正式出版到1996年,已经重印180多次,发行了2000多万册,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以及汉语教学等方面,都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编撰质量再上乘的辞书也难免会有一些遗憾,笔者就曾从语言的发展变化角度写过一篇题为《浅谈(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的论文(载《伊犁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谈及该词典中的一些不足.1996年7月,修订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对原词典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使词典的质量更上一层  相似文献   

6.
谈谈语文现代化和汉语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现代化指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规范化要求我们热爱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信息化是要让汉语书面语适应信息处理的要求;国际化是要促使汉语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更加重视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强调外语语种的多样化,有助于实现汉语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规范化工作40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汉字简化、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方面。从语言发展的观点看,汉语规范化既要宏观从宽又要微观从严,分别对待。从宽是:在合规范不合规范之间留出中间地带,让新兴语言现象有发展空间;不同文体规范的标准应有所不同。从严是:语音、文字等能一刀切的部分应统一标准;强化普通话的共同语地位,防止方言泛滥。汉语规范化的目的是使汉语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更好地发展,成为更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1999年《胡乔木谈语言字》一书出版之际,我们曾写过一篇评介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称他为“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的推进”。现在,从世纪之初来回顾上个世纪中国字改革的历程,我们应该说:胡乔木是20世纪中国字改革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6—7日,2007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营造和谐语言生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报告,强调语言文字工作者要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宏观视野、语言观和语文工作观,坚持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协同和相互支持,不断开创生动活泼的工作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佟乐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国成分别作了《〈规范汉字表〉研制有关重大问题的处理方案》《〈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言文字的混乱现象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和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语言字规范化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日报》于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毛泽东1952年2月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字缺点的指示》一时,加写了一段话:“中央认为此种字缺点的纠正,梅使我们同志的头暗趋于精密,工作效能有所提高,故须予以重视,对已存缺点认真地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汉语词典》是国内和国际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其宗旨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现代汉语词典》始编于1958年,1978年正式出版。1980年曾对部分条目稍加修改,1983年出第二版。可以说,原本收录的主要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的现代汉语词汇。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特别是词汇也有了显著的演变,一些新词语出现了,一些旧词语过时了,一些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了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要求,1993年8月开始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修订工作,1996年修订本出版。和原本相比,修订本增收了9000多条词语,其中主要是新词语。这里就修订本收录新词语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做好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就要认识清楚语言的本质。语言本质中的一个重要的东西是它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这使得它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品格,要求人们尊重它。在进行语言的规范化工作的时候我们应当重视同语言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当前这个时候,我们对于汉语应当看得更全面一些,对于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可以宽容一些。汉语规范化的工作的内容是丰富的,不只仅仅是一味地指责语病。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出版以来,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在条目、注音、释义、举例、体例、用字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疏误,有待进一步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4.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连载《语法修辞讲话》达半年之久,全国掀起语法修辞学习热潮,大大推动了祖国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进程,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事,值得大书特书;作者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和现代汉语规范化上的卓越贡献,值得缅怀和纪念。在当前亟需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最近批转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当前语言丈字工'作的请示》提出:语言文工作必须集中统一,不能各行其是。推广普通话,促汉语规范化,是我国新时期语言文字的蓄要任务.从区上讲,全国推广普通话的重.汽是南方方言区。推广通话,学校是基拙。学校用  相似文献   

16.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正确的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文中严肃指出:"社会上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的语言运用又是怎样呢?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意识比较淡薄,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混乱现象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7.
对《梁书》连词进行穷尽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照中古其他文献,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和概括《梁书》的连词特点,可见《梁书》连词充分体现了中古汉语成熟期的语言特色:沿用上古汉语的旧词占极大优势,新生连词大量减少、呈现出规范化倾向,表义更加精密,音节构造较上古汉语有明显变化,词汇的双音化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前后两任主编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的主持下.从1956年启动、1958年开始编写.历时22年,于1978年问世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用普通话释义、举例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现代汉语词典》完全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在这部辞典的编写过程中,吕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编写的那段日子里.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自己家里加班直至深夜。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19.
唐宋 《教师博览》2005,(11):42-43
7月26日,有着近50年编修史的经典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第五版在京首发。从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开始对《现汉》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工作。经过整整6年时间,第五版《现汉》终于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读见面了。  相似文献   

20.
汉语规范化是一个老话题。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要来议论这个题目呢?这是因为:对于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语言学界内的认识虽然比较一致,但在其他战线和部门,人们的认识往往是见仁见智、大相径庭的。 比如1978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语言是活的东西》一文,认为“在社会上切不可搞什么‘语言规范化’(这与推广普通话是两码事),否则就要限制语言的发展,使之僵化”,文章还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好些善于使用‘不规范’的乡言土语的作者所写的小说、文章,却显得生动,使人感到亲切,而用‘规范’语言堆砌出来的东西,则往往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这篇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说明还有不少人对干什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