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的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指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而任何艺术品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2.
数学的美在科学中无处不在,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明丽的山水,醉人的鲜花",是大自然之美;"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色彩"是艺术之美.同样数学也具有美感.  相似文献   

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人对美的认识是有共同性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则明确地指出,人对美的认识是有差别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感受到的科学之美,与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美,是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的;而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所感悟到的科学之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在数学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里,人们比较容易体验到科学之美.而在一些工程科学或应用性较强的领域里,科学之美的展现似乎要少一些,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也比较少.本文希望就工程科学的美,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舞蹈就是用肢体来表达的一种文化艺术,肢体的划动具有优雅、难度且富有欣赏艺术,它是通过在后天的训练或是结合文化之精华提取和整合得来。通过有节奏有旋律音乐,也有各种风格的情境,还有各种各样表演道具等辅助工具来表演,舞蹈的表演同时伴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文化。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来看,具有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更是表达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之精华。  相似文献   

5.
成歌 《科教文汇》2008,(32):274-274
人说文学和音乐是姐妹艺术,诗歌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借鉴古代《诗经》里的《蒹葭》一篇创作的歌曲《在水一方》将音乐和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如诗如画飘渺朦胧的唯美,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一首好诗词,体现的不仅仅是它崇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它的音韵美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6.
李超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34-134,130
意境美是一切艺术形式中审美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世界艺术之称的舞蹈艺术,也毫不例外的把意境美作为自己审美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至成为一个舞蹈作品是否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重要标志.深入研究舞蹈艺术的意境美,努力探索营造舞蹈艺术意境美的途径,对于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力无疑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育舞蹈同时具有艺术和体育的双重属性。并且与其他舞蹈艺术一样,情感也是其内在的生命核心。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情感艺术表达的研究,加强对体育舞蹈中情感的认知,从而更好完成对体育舞蹈美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以视听媒体为载体,遵循视听艺术规律,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类作品在对生活过程的忠实记录和生动的细节描述中,表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评判和情感,从而成为当代人审视社会问题、了解历史文化、展示人物风采的重要窗口,是高文化品位电视节目的代表。《家在我心中》是一部彰显纪录片之美的作品,真实美、戏剧美与人文美交织融合,体现了纪实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罗巧 《科教文汇》2011,(32):185-185,208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之一。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同时对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明德 《科教文汇》2008,(20):167-167
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正在对立统一的层次上,艺术与科学具有共律性,在情感表现与发明创造之间,艺术与科学具有互补性,正因为如此,美术教育才成为沟通智力与情感的中介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绘画实践创造美,通过欣赏实践感受美、发生美、进行美的再创造。它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催化剂。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不能划等号,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聚焦素质教育,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经过内化,知识形成能力,升华为素质;而素质的  相似文献   

1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4.
歌唱艺术离不开情感表达。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演唱中,把词曲者以及歌唱者内心蕴涵的感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是我们潜心追求的,所以在演唱中不能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而忽视情感的表达。在训练发声技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歌唱时的情感表达,才能感染打动观众,引起共鸣,更加完美的表现好一首作品。  相似文献   

15.
美育的培养是一种心灵上的培养熏陶,也是一种心灵上的高境界。诗歌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必有它美的意义之所在,即体现在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课中开展诗歌教学,即是从语言、意境和情感上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一切现存的事物,或者走向未来,或者灭亡。就人类社会生活来说,能够乘风破浪永远奔向未来的,只是那些永远具有社会必然性的事物。艺术,就是这样的社会事物之一。人类永远要追求美,永远要抒发情感,因此,也永远需要艺术,艺术之花在未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文学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原作者的情感交流.只有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全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尽显原作的精神本质和译作的创造性并真正实现译者和原作者的跨文化的交流,最终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和文学翻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陈宓 《科教文汇》2008,(24):250-250
公共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大凡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譬如建筑、园林景观、公共设施乃至整个的环境艺术,也可以是包括以不同的造型形式展示于建筑或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审美形态,或者是包括通过策划、行为艺术或表演艺术在内的,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行为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性活动等等。①我这里不是讨论什么是公共艺术,而是想要谈谈公共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有什么不同,公共艺术的美究竟应该如何评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舞蹈美是舞蹈作品中以比较完美的舞蹈形式,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表现出人们肯定美好、否定丑恶事物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而舞蹈美感是在此基础上的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感受,两者紧密相连.同时来强调了舞蹈美感的特征和舞蹈美的特征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发现和挖掘美,或者自身投入到舞蹈的世界中去,它的美都会带来一种愉悦身心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助力,在提升中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中小学音乐教学既可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感魅力、艺术感染力,又可让学生在乐感的学习及歌唱技巧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音乐的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力度美,在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重要性反观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可发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合理诉求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我国中小音乐教育教学的成效与相关要求、标准、目标并不一致.基于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现的《中小学音乐有效学习评价》一书,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强调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路径,力图突破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有桎梏,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作用或功能的充分发挥贡献微薄之力,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中小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力指导.回顾全书,笔者将其具有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