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和世俗性、民间性。本文由此追溯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型文化 ,审美原则是以和为美 ;二是儒、释、道的精神世界对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以上古文化为依据,分别从人生理想的太阳文化取向,情感理想的凤凰文化取向和潜在意识的臣妾文化取向三个方面,探寻了屈原追求崇高、峻洁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文本悲剧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取向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化向人本化转折时期独特的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 ,以上古文化为依据 ,分别从人生理想的太阳文化取向 ,情感理想的凤凰文化取向和潜在意识的臣妾文化取向三个方面 ,探寻了屈原追求崇高、峻洁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文本悲剧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取向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伟人,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了“一代之文学”。由于诗人有着伟岸的人格、高亢的激情和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力,所以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是他人格的最鲜明、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他的诗歌形成了富有创作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詹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家族。詹氏家族的代表詹敦仁是一位具有神格的历史人物。詹敦仁具有双重的神格。詹敦仁的第一重神格为公刘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带领民众拓土开疆、创立安溪县这一史迹之上。詹敦仁的第二重神格为屈原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品质高洁,在民众的心中成为一座道德的丰碑这一史迹之上。研究詹敦仁的神格,不仅可以为詹敦仁纪念馆的兴盛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而且还可以为团结海外华人提供精神指导,庶几共同发展中华大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