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尔克斯作为男性作家,在其笔下的爱情描绘中,有意无意显示出生态女性主义倾向。马尔克斯对缺爱婚姻、性爱分离的强烈批判与讽刺,体现了其追求和谐两性关系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本文以其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探讨爱情与婚姻制度、性的关系,重点分析婚姻内外的爱情的不同、性爱分离与因爱而性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爱情,使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富有诗意。爱情里面有诗、有美。郭沫若当年曾满怀火热的激情讴歌:“假使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到底成了个什么世界?”①郭沫若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因为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男欢女悦为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而欢乐、而伤悲的爱情。世界充满了爱,才有人对美的追求。由爱情谱写的文艺作品汗牛充栋,几乎把世界上多数读者和文化市场垄断了。黑格尔研究美学时曾惊异地发现:“想象围绕着爱情的关系,创造出一整个世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由于与爱情的关系而获得价值。”②那么爱情生活与文艺创作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文艺学和美学问题。爱情里面有诗、有美亘古以来,那些杰出的文学家所描写的爱情题材,为什么常为人津津乐道,有的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篇7这是因为人类的性爱与性选择是一种审美。古希腊  相似文献   

3.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4.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对爱是用心来认识,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三种不同的性爱:一是古代的性爱,二是现代的性爱,三是共产主义的未来性爱。古代的性爱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它是由父母主宰的婚姻,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作的考察那样,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此“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这样的婚姻是绝无爱情可言的。历史上,爱情与婚姻的分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十月 《成长》2005,(12):68-69
刚开始接触到性的女孩对性爱带来的结果总是很少考虑,也许是爱情的甜蜜遮住了一切.也许是激情的要求令人放松了防护的底线……为什么我们不能对爱着的男友说:对性的尊重就是对爱情最大的承诺,爱我,就别伤害我……  相似文献   

7.
清代小说《蜃楼志》中的性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性爱观值得人们关注,它对性欲的肯定和宣扬,是与晚明以来的纵欲思想一脉相承;它在性爱叙事中形成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话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性爱小说的典型特点;它在性描写中蕴含的性和爱结合的观点则呈现出与传统有别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爱情小说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爱情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告别了蒙昧时代,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古往今来,多少文学家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表现爱情,讴歌爱情。在中国,到了“五四”前夕,由于西方先进思潮的转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日高,爱情小说也盛极一时。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内,小说的主人公多是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被困在性爱与父母的愚爱、恋爱自由与传统的礼教的矛盾之中,感叹自己爱情的不幸,初则以“母爱”战胜了“性  相似文献   

9.
小说《白蚁》讲述了一个新颗与怪异的“另类”爱情故事.一个关于爱情的追逐与逃逸的故事:中学语丈教师周密多年来对女学生扬若亚穷追不舍,而杨若亚对周密的追求除了感到“恶心”,便是处处千方百计地加以逃避;已是大学生的杨若亚百般委曲求全乃至“犯贱”式地爱着同学林博——哪怕足主动用性爱去为爱情“招魂”,  相似文献   

10.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1.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哈萨克当代文学文本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婚恋现状的深思,还是对新婚恋观念的赞美,都体现了作家们对人类合理婚恋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方丘神话来源于古代夏至祭地之典,并曲折地反映了古代的婚恋,生育习俗。《外国图》的作者不明乎此,将“方丘”看作“殊方异域”而志其“浴水而孕”之怪,实际上,方丘之上,潢水之滨并非“纯阴无田”。方丘神话不过是给古代祭典与婚恋、生育习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而已。  相似文献   

13.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对爱情表现的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文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表现出躲避崇高发泄欲望的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这种爱情主题的表现是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爱情婚姻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它不仅和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关,而且和网络的普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文学欲望狂欢背后再次引起我们对爱情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三言》中有大量以婚恋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给予很高评价,它们被认为代表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证明《三言》中以婚恋为题材的小说并未达到如此高度。它不过是在封建礼教基础上作出了有限的变通而已。归根结底,它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物,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代替正统的教条。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太原大学学报》2007,8(4):124-125
山西小调短小精悍,因其容易流传、广为大众所接受等特点,在山西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山西小调主题涉及世情风物、爱情婚姻、社会斗争等多个方面,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情歌自古及今都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歌受宗教祭拜、生殖繁衍、婚姻风俗等的影响,已成为诉求婚姻、恋爱自由、表现情爱、抒发心灵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情歌文化产生的同源性,并谈及了龙门山地域情歌文化的表现内容与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