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球化图式中的文学焦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有民族文学迈进“世界文学”的历史梦想,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时代契机,更有殖民话语的入侵、弱势文化被悬置和吞噬的隐忧。于是,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学动势-文学表征功能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的声音喑哑和和文学传统的根基失依,构成了全球化图式中难以化解的焦虑情结。主要表现为:文学表征范式和价值危机、文化殖民对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渗透、“现代化”的宰制与异化、“文化工业”的复制与同化,以及中文拉丁化的语言解构等。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地球村"的节奏,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寻找自己新的定位。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各民族文学、文化发现异同、寻找自我的有效途径。而比较文学对文学与文学研究的重新定义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在文学领域内引起了"第三次创作"。这篇论文将对"第三次创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5.
世界近代现代史实际上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的历史。整体世界的形成就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整体世界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概念基本相同,表现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中心论表征着一种看待历史发展道路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偏执心态.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解构民族文化中心论提供了客观历史前提.马克思对西方、东方文化中心论解构表明地超越了民族、地域的狭隘性,始终把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作为自己的理论空间,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多线论和民族文化价值多元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性的归类撷取的方式,从全球化概念的梳理与现象的澄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现状的观察,面对全球化倾向的不同心态与决策,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讨论的必要性等方面着眼,力图解析中国学者们对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文学的思考以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成为台湾上世纪70年代文学场域的巨大话语,根本在于其所隐喻的意蕴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普通文学话语形态的意义,直指民族意识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台湾社会现实关怀、中西文化对话以及被殖民历史的再审视等多重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9.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认为第三世界文学具有第一世界文学所欠缺的民族寓言性质,并且这种寓言模式其特殊的双重对立结构和中介手段,在显现出潜藏于受到殖民压迫的民族内部巨大的集体力量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同时,也是导致自身陷入表达和生存双重困境的内因所在,而这些困境早已超越第三世界文学的范畴,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所共同面对的难题,詹姆逊积极探寻建立世界文学道路的价值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舞蹈语言,以其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从西方古典芭蕾“开,绷、直,立”的外拓性形态与中国戏曲舞蹈”拧,倾、曲,圆”和内聚性形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传播舞蹈在起源上、形态上及文化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苏联形成了一股“生态学”题材的创作思潮,在“生态学”题材的描写中,流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代苏联文学中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现代性、全球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华夏子孙”的提法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是华胥。华胥即华夏,即中华。女娲、伏羲、炎帝、黄帝、蚩尤诸祖均不其后。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看,“华夏子孙”的提法比“炎黄子孙”、“炎黄蚩尤子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更强的生命力,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词汇是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真实载体,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镜子。试以李白的乐府诗《长干行》为例,对比分析国内外五位学者对此诗中文化词汇"竹马""抱柱信"和"望夫台"的英译,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时所采用的不同译法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潘静 《海外英语》2011,(7):58-59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教学,而词汇作为语言要素之一,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最能反映出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也最为突出。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也应该将重点放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上。该文从动物文化、历史背景、文学著作、地理环境等几方面阐述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提出了一些改善目前传统的词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2019年秋季,由国家教材委审核通过并投入使用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可称为我国教材编写史上的开创之举。为达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之目的,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要注意以下五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重点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学习中国近代史,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增强“四个自信”;重点学习必要的世界历史知识,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思想及中国早熟的“史官文化”,把神话远远排挤到“上层意识”的行列之外,并通过有意识的删改、意会,使中国上古神话发生了变形;森严的古代等级制度使神话由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文明现象变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属;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奴隶与封建统治,使中国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没有出现一部巨制史诗,没有诞生一位超越家族的神话英雄。同西方各国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或载体,其地位与作用将更加彰显。充分认识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对于强化社区管理理念、完善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六进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包含着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历史地理等内容。而语言和文化是绝对不能孤立存在的。正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分析了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