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凸透镜》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行探究的时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凸透镜》一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片断:师:通过同学们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那么,谁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生:我爷爷看报纸用放大镜。生:照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生:老花镜是凸透镜。师:凸透镜除了用做放大镜以外,还有很多用途。(出示课件)照相机、幻灯机、摄像机、投影仪,还有电影放映机、显…  相似文献   

2.
在教《凸透镜》一课中,当学生认识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这一性质后,我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枚曲别针,让他们用曲别针蘸水的方法自制一个放大镜。学生很快将曲别针插入水中并取出,试着透过圆圈上的水滴看课本上的字。这一非常简单的实验,我足足给了学  相似文献   

3.
开学初,我和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一起探究《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还制作了简易显微镜: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再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显微镜观察青苔,当他们看到绿茸茸地毯似的青苔变成了一片丛林的时候,个个欣喜若狂!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给他们讲起了放大镜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建新  梁宇 《中学理科》2006,(9):9-12,47
解析: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用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让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焦距,透过凸透镜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题中放大镜的焦距为10cm,因而邮票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10cm。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透镜及其应用》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知道远视镜片就是凸透镜,近视镜片就是凹透镜;重点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懂得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  相似文献   

6.
一次自然常识课,我讲授凸透镜原理与作用。课前,我想方设法借来了二十几副放大镜(凸透镜),课上组织学生实验观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情绪热烈。 下课时,我要各小组将放大镜集中到讲台上,谁知竟少了几副,躁得我满头冒汗。怎么办?——理智告诉我:必须冷静地处理“丢失”事件。于是,我面带微笑地  相似文献   

7.
自制水质放大镜三则松滋县大岩咀乡教研组肖章良(434215)教学“凸透镜”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水质放大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下面介绍用水做透明材料,做水质放大镜的三种方法。一、用细金属丝做托水物,做水滴放大镜找一截细铁丝...  相似文献   

8.
《凸透镜》一课是观察实验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凸透镜的有关知识。我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布置学生自带凸透镜、平面镜若干片,蜡烛、火柴、纸屏等。上课时,先让学生取出透镜,看一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教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行探究的时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凸透镜》一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关于凸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苏科版物理教材把重点放在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凸透镜,以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交流合作定性分析有关问题,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本文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数学不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处理问题,且围绕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境展开.  相似文献   

11.
一、应用记忆法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幻灯片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弄清了这些原理就记住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照相机、摄像机、幻灯机、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等等都离不开凸透镜,人眼球的晶状体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既是科学课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用图示法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一个系统介绍,希望对同学们复习该知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上册中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环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三部曲——实验、作图、口诀,其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的要求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全章概述本章教材在上一章“光现象”的基础上 ,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透镜及其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 ,眼镜是人的重要器官 .通过对这些光学仪器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1 圆形鱼缸中的鱼变大了 我们从侧面看圆形鱼缸中的鱼,有时会看到鱼变大了,有时却看不到鱼,这是为什么呢? 圆形鱼缸是扁圆形的,相当于非常厚的凸透镜,其焦点在镜内。当鱼游在焦点上时,我们水平看去看不到鱼;当鱼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放大的鱼的虚像。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对物理规律应用课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课,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照相机,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直接应用;利用水透镜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变式应用;改进"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的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课的教学内容,选一节课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编写意图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但在教学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清晰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u>2f、f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自然实验中,大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很容易出现一两个学生忙、多数学生闲着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学秩序和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注重合理引导并吸引全体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力,取得了好的效果。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笔者根据这一性格特点,首先引导他们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再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第四课《凸透镜》的实验课时,先提问在低年级学过放大镜的有关知识,学生们争着回答问题。接着,笔者又问凸透镜除了放大的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功能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接着,教师通过照…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一课的作业题一,是通过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达到观察水滴形状,理解凸透镜的放大作用的目的。按本题介绍的方法制作的放大镜有两点不足:一是放大效果不明显;二是透过水滴观察,字会出现缩小的现象,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错误。鉴于以上两点,本人指导学生改进了水滴放大镜的制法,其方法是:用一块擦干净的平板玻璃,用手指头或小棍蘸一滴水,轻轻放在玻璃上,这样水滴放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