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而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快速更新,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传播的信息和选择呈现爆炸式增长.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话语霸权的瓦解和传播等级体系的解体来阐述传统媒体的解构,从聚合信息、分散信息和即时信息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连接并逐步形成网络体系的传播结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将走向融合发展之路,共同朝着智能媒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李劭强 《传媒》2016,(7):47-50
媒体官徽不仅是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尝试,也是传统媒体品牌的延伸和传播力的拓展.全面客观地评价媒体官徽的传播力,并探究其传播力的构建维度与实现路径,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传播中寻找亮点与支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传统媒体在过去几十年都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使传统媒体受到一定冲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不被社会所抛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信息也更加形象化,为了更好的推动新媒体变革,我们需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结合。本文主要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媒体正影响、改变着传统媒体.伴随而来的论调是,传统媒体末日已近.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关于媒体融合,笔者有几点看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掘墓人”,传统媒体可以借新媒体实现影响力与品牌的延伸.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多次革命,从先民的口语传播,到现今的网络传播,每一次革命,都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传播介质的变化,也都是传播手段的飞跃.当下,新媒体蓬勃发展,是信息传播发展变化的必然,传统媒体借此丰富了传播方式,增加了传播出口.会使用新媒体,将是传统媒体人与时俱进的必备技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产生了很多新型的媒体传播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即得性、自由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原来传统媒体的用户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并将新媒体作为了解社会资讯、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主要方式,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当前媒体环境下,通过改革现有的传统媒体运营模式,创建多种媒介载体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融媒体环境,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传统媒体突破发展困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得到快速的发展,这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影响。在当前三网融合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依存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形成资源共享及互动传播的良好局面。本文简要概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的几种形式,并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赵庆康 《报刊之友》2014,(2):105-106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言而喻,如何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传播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做负责任的媒体是地方台的机遇,也是挑战。地方台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传播平台的升级改造,拓展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的有效传播,来提高传统媒体在社交化平台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地方台的竞争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全球化使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多样。方便快捷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逐渐成为人们日益接受的传播方式,逐步占领市场制高点。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相互竞争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形成了信息化的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产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电视台从业经验,通过阐述新媒体的含义,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并探索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传媒业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发展模式,但媒体传播的本质是为大众服务,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内容。在媒体环境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需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从品质上、传播上、服务上做好宣传工作,加快融合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入手,谈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有效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运霞 《视听》2016,(12):85-86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获得很大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的传播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探讨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性,希望能够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旸 《新闻前哨》2015,(2):69-71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不断改变、重塑"自我",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本文从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入手,分析了新媒体给传统广播带了的机遇,并结合个体案例探析传统广播如何与新媒体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刘曲  张均  余晶 《新闻前哨》2014,(2):79-80
微博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十八大报道中微博与传统媒体如何双向互动,探讨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策略和传播手段,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成长之初,我们听到的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讨论,多半是“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如何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取胜”,思路大多集中在“竞争”“防范”而非“合作”“融合”层面。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播技术、传播理念的革新是历史的必然,传统媒体必须转变对待新媒体的思路。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打造全媒体传播新模式,实现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新突破,成为全世界传统媒体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信险峰 《传媒》2018,(6):43-45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仅依靠其内容和平台,还依靠其对传统媒体的深度解构,典型表现就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传播模式,增加了受众之间点对点传播,并且从精英的主导传播变为草根之间的互动传播.新媒体高峰不断出现又不断变换,新媒体也将变成传统媒体,但在变成传统媒体之前,其自我解构与重构,以及对传媒格局的解构与重构将不断进行.  相似文献   

15.
微博与传统媒体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对传统大众媒体造成了压力。微博的出现到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哪些冲击?本文在分析微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它对传统媒体造成的种种压力与挑战,并对二者的传播优劣势进行比较,指出微博不会成为传统媒体的终结者,但传统媒体绝对不能无视微博的存在,需积极吸纳微博的传播优势,利用微博传播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与水平,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出奇制胜,并与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传播载体一起,营造更为高品质的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面临传播方式和制作方式的巨大冲击。在新闻编辑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更好地创新编辑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整合资源,提前策划,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新时期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新优势。  相似文献   

17.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传统媒体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转型是必由之路,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更是当务之急。如何巩固传播公信力优势并释放品牌张力呢?为让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在移动互联时代仍然能够焕发勃勃生机,保有较强的传媒竞争力,本文提出"以构建龙江网络问政平台为契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发展策略,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一系列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新技术环境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产生出广播电视传播新的形态。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要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达到共赢,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是必然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营造出新技术环境,创造出诸多被称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而在广电领域则产生传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令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生存成为媒体人思考的课题,挑战还是机遇?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媒体同新媒体的关系将如何处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慢慢消失还是另辟蹊径,在于传统媒体如何审视自身,正视新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借鉴与融合新媒体的特性,寻找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3,(1):90-90
新媒体的崛起势不可挡,极大的影响了当前传媒市场的格局。如何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快速有效的与新媒体融合是未来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广电媒体如何与新媒体相融合,广电媒体的初步尝试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