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哲学作为最高思想智慧,其真实品格与本性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文化底蕴;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真诚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即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习惯思维只是把人的思维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人的认识活动,因而把更为重要的建构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的思维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在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的思维观看来,人的思维活动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与建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思维的内在统一,即既要解释世界也要改造世界的内在统一。任何把人的思维所内在的这种区别和统一关系割裂开来或重合起来的做法,不是导致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导致形而上学的实用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发展看主体教育的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是世界上惟一主动追求发展的存在物。或者说,人的存在乃是一种发展的存在、不断超越的存在、主体性的存在。从自由自觉的层面看,人活动的终极指向就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展开和充分占有,是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的不断确证。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4.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诸多条件,但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缩短”或自由时间的增多是“根本条件”;而这种自由时间获得之先决前提,则在于使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成为真正的自由劳动。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所谓人的彻底解放,其实质是劳动本身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与个人向完整的人发展同趋一个过程。由此出发,本文力图阐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6.
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生命力量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现实转化产物,艺术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生理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它的影响渗透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文艺创作的真正本体是艺术情感而不是情结。在终极意义上,艺术情感孕育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命灵境。它一方面指向超越生死的达观,另一方面指向万物其一、接通宇宙的冥合。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哲学发生的原由和存在的根据,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人类为了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发明创造出来的思想成果,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界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把哲学的根本问题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可以在哲学史上得到证明,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态度,是人对现有世界的内在超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就曾提出并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从思想、精神创造一切出发,或者把实践看成是抽象个人自由意志的心理活动,或者把实践看成为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纯粹精神活动。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是黑格尔,他强调劳动、物质活动对掌握自然界的作用,认为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特点,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只一次地赞扬黑格尔实践观念的深刻意义。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使他把劳动、物质活动看着是“绝对精神”的理性活动派生出来的,因而,他所指的实践归根到底仍然是“绝对精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现实出发,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探究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等问题的完满解决,是哲学的内在精神体现和主要价值维度,这主要体现为哲学的现实性和现代性两个方面.本文认为,社会文化转型期,哲学只有从这两方面进行一种人文建构,才能使哲学真正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哲学力量和人文价值理想建构的思想语境,真正体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认谢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3.
创新意识,从哲学上理解,就是人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新产品的自觉主动的觉察活动.它是人的高级主观能动性;它是具有决定性反作用的高级意识活动;它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体的内在动力.从心理学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人本主义,他反对神学,认为神只不过是人对自己无限本质的反映.他要树立人的地位的第一性,主张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学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他主张用人的活动性来解释人,认为人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费尔巴哈基于人学和神学的对立从而论述了宗教异化的思路不同,马克思基于人与人的劳动的统一和对立论证了人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并在共产主义理想中展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深刻理解人的本性,在更高的层面上说清楚“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关于“人”的解释的科学性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性和积极的借鉴意义。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的解释(一)人的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这就是说,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一切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黑格尔、马克思哲学中主体性思想的梳理 ,超越形而上学 ,从而认识人自身的本真性。整个世界是为人而去存在 ,实践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的需要相联系,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思想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某物的本性即为该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该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人的本性是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人的需要”就是反映人的这种规定性的核心范畴。(1)人的自然—社会存在与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本质的特性高梅一、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人作为一个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或内在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的本来意义是人的“生命活动”,这就...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的idea思想,使世界二分,开辟了西方形而上学入学传统.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灵魂又由理性所主导,所以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其自在自为、永恒不朽的特性使得人们一通过回忆和灵魂的转向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从而发展自身.柏拉图的入学思想建基于idea思想之上而具备了超越性层面,使人的发展也具有了追求超越的特性,教育是对现实人的一种实现,也是对最完善的"理念"人的超越追求.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结构和灵魂结构是相一致的,国家、个人和灵魂具有承载关系,因而灵魂的教育是国家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