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应该是指物权的种类由法律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新种类的物权。确定物权法定原则,其目的在于使物权能够被公示,从而确保物权交易的透明和便捷,但物权法定原则的僵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的作用。因此,在完善物权公示制度的前提下,物权法定原则应该被否定,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物权公示原则(一)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这就是物权法公示原则的内涵。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所谓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统一的规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论。众所周知,成文法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物权法定原则也具有其本身的僵化性,所以这两者的结合必然存在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综上所述,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不能因为它所具有的一点不足而抹杀了它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通过物权变动理论和例举,阐述了在经济流转过程中动产、不动产、担保物权在设立、变化、消灭过程中的基本要件和外部表现形式,以及外部的公示、公信原则所表现认识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物权状态不相一致时的解决方法,并说明了在经济交往的商品流通中应使物权变动符合法定形式要件。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定原则在民法国家的物权立法中虽都不同程度地予以承认和确立,但其内容和表现因立.法例不同而各有差异.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法定原则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僵化、缺乏弹性等诟病.建议将物权法定原则做一些缓和处理,在坚持物权法定原则的同时,为其增加一些弹性和柔性,使其“刚柔相济”,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物权立法的建构,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分要求,区分原则与物权行为密切相关。物权行为的有因性与无因性理论是关系到当事人重大利益政变的法律价值取向问题。区分原则清晰了交易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保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物权公信原则——以不动产领域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物权理论认为,法定的物权公示方法当然的具有公信力,公信原则是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动产领域,所谓公信原则的一般法理在我国《物权法》中是不存在的。登记无疑是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但是否有公信力完全由立法者的选择使然,而非公示的必然结果。不动产善意取得不是公信原则的体现,登记薄的推定效力亦不是登记公信力。我国《物权法》没有确立公信原则,是充分考量了我国现阶段国情的。  相似文献   

8.
阐释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现实合理性,梳理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有利于揭橥我国物权法实施的重大意义,矫正对于物权法颁布实施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物权法定原则进行解释的基础上,阐述了物权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及不足,对物权法的完善提出了自己建议,以解决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物权变动行为实为一种事实行为,若要将其定义为法律行为则必然要片面夸大、扭曲物权变动中意思表示的效力,并引起物权法定原则与法律行为制度根本性的冲突。物权变动行为也不具备在当事人之间创设权利义务关系的效力,就其本质而言不符合法律行为的核心精神。从理论上说,创设物权行为这么一个与“法律行为”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只能导致法律行为概念本身的混乱,并在法律行为规则(如意思表示推定规则)的适用上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因此,物权行为概念虽然眩惑了不少聪明人的眼睛,但却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物权立法应放弃物权法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僵化性缺陷尽显,阻碍了物权法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哲学、历史学等角度来看,物权法定原则并非立法的产物,而是概念法学的产物。结合我国实际和立法现实,我们认为我国物权立法中不应采用物权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定主义的历史及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定主义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自罗马法以来被大陆法系各国普遍奉行。但与此同时。该原则又饱受质疑,特剐是近年来,对其批判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物权法定主义的历史,进而指出物权法定主义指物权的种类必须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是为其内涵。文章旨在揭示物权法定主义之真实面目,为人们认识该原则继而评判其是非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number of study place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450,000 in 1970 and over 700,000 in 1975. The total investments required for this increase amounted to 15.9 milliard DM. The trend to develop the “capac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FRG will continue and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an additional 150,000 study places will be cre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wider admission to higher education, by reducing 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 We give below the 7‐point programme presented by Mr. Helmut Rohde, Federal Minister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区分原则.就是把因合同所生的债权变动的法律效力与因物权独立意思表示加以确定并以登记交付为标志所生的物权变动的效力区分开来的原则,该原则彻底理清了物权变动的原因(债权的变动)与结果(物权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在民法实践上,区分原则不仅在合同生效但物权变动未能成就的情况下,充分肯定有效成立的合同的效力,保证合同当事人债权请求权的行使。从而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在第三人取得物权而合同当事人只享有债权的情况下。更利于保护第三人的正当利益,从而维护社会整体的正常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宗旨,使其成为科学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科学内容配以“科学主体性原则”的概念形式,名实相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侵权应采取何种归责原则,是近年来知识产权及司法界所讨论的热点问题,该文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提出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中,应适用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的二元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选题策划成功与否,关系到出版产业的兴衰存亡。综观今日之出版界,选题所涉及的文化领域之广、学科门类之多、知识层次之复杂、读者需求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对出版选题进行归类分析,旨在寻求每一种类型的选题之间所共有的策划规律与特性,以便在选题策划和决策中认识其差异性,把握其共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选题的经营风险,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使夫妻财产关系成为舆论焦点,尤其是第七条被认为偏离传统的、合乎伦理的夫妻财产共有制,走向了夫妻财产分别制。因理论上一直未对一方婚后取得夫妻共有财产的性质进行全面论证,使得物权公示原则的适用范围存在模糊地带,亟待澄清。审视第七条两款的表述,其根据物权公示原则推定赠与人内心意思在解释技术上显得合理有据,实质上则有违物权公示原则,将以非法律行为取得物权归入物权公示原则的适用范围,必然导致理论体系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对被侵权的技术和相关技术的特征是否相同或者等同进行认定,是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等同原则的正确适用非常关键。等同物的判定、等同时间的判定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认定,是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认定技术等同的关键要素,也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避免等同原则的扩张可能对公众利益造成的侵害,亦应对等同原则做出必要的限定,以达到合理范围内专利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忽略了占有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地位,既不符合现实不动产交易的需求,也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矛盾与冲突,给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带来困扰。物权公示与物权变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属性完全不同;交付占有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符合安全、效率、公平的价值;从相关立法规范考察,我国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外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都赋予了交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物权法应明确交付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果,交付要件主义加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