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特征及其对他者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没有集中讨论过他者问题,但他的解释学暗示了与该问题极为相关的线索。他通过解释学经验阐述了人是具有当下性、有限性、开放性、否定性和被动性特征的历史性存在。这些特征说明人不是无时间的先验存在,而是历史性的经验存在。与通过笛卡尔式反思确立的先验性主体不同,经验性的人是在与他之外事物的关系中存在的,因此是他者得以呈现的领域,是他者问题得以探讨的前提。解释学经验所揭示的经验性人的特征对他者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建军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0-18,26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对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严重不纯问题的关注、思考与反映,是很能见出他作家立场的独特性和他"问题小说"观的某些根本特征的。他之所以关注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地基层政权"问题",并以作品揭示问题促其解决,究其本质是"以农民为本位"的人生价值立场使然。论文以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邪不压正》为例,从他揭示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尖锐、犀利与独特入手,分析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问题小说的独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康熙的天道观是他关于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他和西方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回答客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他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提出了天、天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辨识,就构成了他的天道观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天道观却包含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萧军初涉王实味事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这是他第一次在重大的公开场合表明自己对王实味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在以后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萧军与延安文化界就王实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其精神世界内部也产生了理性与情感的反复冲突,并引发了他对政治与文艺、知识分子劣根性等问题的深思。萧军本人的性格、新英雄主义精神和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政府的热爱是他在王实味问题上坚持和无畏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列·符·赞可夫是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中,他领导着原苏联普通教育研究所中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开展了小学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先后发表《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理论专著150余种。他通过教学实验完整地提出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理论,构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他对教学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郭象是魏晋时期最后一位最有代表性的玄学家,他必须同其他玄学家进行理论对话。因此,他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针对如何回应有无之辨、本体如何为人所用、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他建构了一个有特色的玄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左宗棠重视人才问题,他轻视科举功名,重视真才实学;他认为人才必须有操守有作为;他主张用人所长,注重实效;他重视引进和培养洋务人才。左宗棠人才观的形成,与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师友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问题情况的不同,决定了我们解决学生个体问题时,须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原则设计教育方案。具体说来,就是分类指导,对症下药。一、行为问题反复矫正对于个别学生行为上的顽症,须持之以恒给予矫正,规范为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A校牌经常弄脏、弄坏、弄丢,老师遇见一次提醒一次,第一周发现十次,每次都帮他戴好,问他为什么,他都说忘了(我坚信他真忘了,没有形成习惯),然后与他一起想办法改变现状,不责备、惩罚他,而是暗示、帮助他。第二周只暗示了他5次,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他非常不好…  相似文献   

10.
周俊勇 《六安师专学报》2013,(4):105-107,148
圣贤气象是一种修于内、显于外的对人有向上向善作用的感染力、震撼力与影响力,孔子温良恭俭让,呈现出温润含蓄、有容乃大、长者儒雅的气象。孔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气象,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时代所予他的时代思想与时代问题,以及他在儒者思想上异质“道”,还有他的思想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司马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继承司马迁最有成就的文史大家。在人格精神方面,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硬骨头精神,不屈不挠从事史书写作;在史书修撰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文学思想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提出“穷而后工”理论,又深得司马迁文学创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12.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不仅擅长赋的创作,而且格外推崇这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文体,刻意在自己的<史记>中载录了赋家及其作品,论述了他对赋的看法.他还结合自己的作赋心得,把大赋的创作经验借鉴到了<史记>的撰著中,使这部巨著具有了"赋迹"和"赋心"的特色.从而展示了自己深沉而自负的赋家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李锋 《天中学刊》2012,(1):16-19
李建中对于中国文论诗性特征的研究,主要是从发生、思维和言说三个维度展开的。通过对传统文论寄生并初成于先秦元典的考察,以及对先秦元典文学性生成的分析,说明中国文论肇始之初的诗性特质;通过将传统文论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的对比,从诗性隐喻、诗性逻辑和诗性文字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文论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通过对传统文论言说方式中文体样式、话语风格和范畴构成的梳理,突显中国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特色,并揭示了传统文论诗性特征对当下文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吸纳了我国先秦时期关于文学语言的片断论述,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予以发扬光大,在作品语言、作家主体、叙事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史记特色的比较系统的文学语言思想,从而把《史记》的文学语言成就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与其家世不显,贫寒无所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少无所师,故能学出己见,无所束缚,大胆疑经。这为我们解释疑经风气何以会在北宋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参证。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师经需求其意和事信言文观念的提出、对言简意深和简而有法的崇尚,还是对纡徐婉转、平易畅达的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可以从其经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先王之政典",因此经学训诂不足以明道,而通过文史却可以见道。由"文史见道",章学诚将文、史、哲都结合到了一起,指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使文与史都有了哲学意义,也使哲学不流于空泛。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论文议史,直指文心史意,见前人及时人所未见之处。  相似文献   

20.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