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异格局",同龄人和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二、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四、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网络社区归属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或许会有上升的趋势.但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以"使用与满足"及"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本研究尝试跳出使用者的行为分析框架,从虚拟社群关系的社会本质采探讨虚拟社群的参与动机。研究发现,虚拟社群的流动性特征,既满足了成员个体性表达,又实现了在共同体中的情感共应,因此成为虚拟社群参与的根本动机和交往基础。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5.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认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及动机。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包括愉悦感、知识自我效能、利他、知识成就感四个内在动机,以及学习、社交结果期望两个外在动机。在不同文化视域下,通过调查问卷法采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530份样本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并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都显著正向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利他和社交结果期望是最重要的两个动机,知识成就感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无影响;其他动机则受到国别的调节,如愉悦感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美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美国、印度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学习动机仅与中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对于知识管理者或社交网络开发者来说,鼓励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活动首先要激发其行为意愿,依据关键行为动机及对共享意愿的作用程度,并结合用户的国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图2。表7。参考文献94。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1日,上海足球解说员周亮辱骂苏北人一事在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均引发争议。本文试图从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出发,思考不同地域网络社群针对"周亮解说门"的讨论方式与传播路径。文章认为,苏北社群的网络反击、上海社群的论坛发声与外省社群的意象挪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鼓励个人信任符号化的核心价值观——基于地缘因素的社区认同感,借此促进网络社群内部的凝聚。  相似文献   

7.
教师网络社群已逐步成为促进教师网络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效率,增强教师研究的归属感,并能够转变教师的工作精神。建构优质、高效的网络社群,需要提高参与教师的交往理性,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社群探讨,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形式,制定激励性管理与评价机制,增强网络社群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程名 《东南传播》2012,(9):69-71
网络传播的社会本质特征是社群化。社群化传播塑造了特定网络空间的归属感并促进了后现代的"地区性"文化的形成。地区性文化塑造了网络空间结构,而网络空间的特定结构方式促进了网络民俗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内卷化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专业化知识的渴求。文章借助浸合理论,研究用户参与知识社群付费学习与分享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与回归分析发现,用户的情感偏好、体验价值与参与意愿同用户参与知识社群的行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者能促进用户获取、消费、生成、共享知识与个体创新,其中用户的体验价值阀值最高,情感偏好与参与意愿次之。将浸合理论运用于知识社群建构用户与社群共创价值的路径模型,用户自身可以获得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利益,而知识社群则可以提高用户忠诚度、购买意愿、口碑推荐、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等。  相似文献   

10.
馆员网络社群已逐步成为促进馆员网络工作、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馆员工作的效率,增强馆员团队的归属感,并能够转变馆员的工作精神。建构优质、高效的网络社群,需要提高参与馆员的交往意识,围绕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社群探讨,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增强网络社群文化的建设,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形式,以便充分运用网络社群为图书馆馆员服务。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是知识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交流是知识可以得到有效使用的重要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虚拟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社区及团体动力学的角度考察虚拟社区成员参与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刺激因素。研究发现,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知识交流的动机因素包括延展个人对他人亲和的需求,以及发展个人的自尊与权力需要;“知识欲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个体与其他社区成员的相似性;“知识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与社区其他成员的相似性,以及该成员必须对此虚拟社区有认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用户通过参与量化自我进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进而实现健康行为改变,其中促进量化自我的持续性是维持健康行为的必要前提,也有利于指导量化自我相关实践发展。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探索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用户量化自我持续参与的动机识别并开展实证研究。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发现持续参与动机有10个因素,主要涉及工具、社会以及个人三个驱动维度,并基于S-O-R (stimuli-organism-response)理论构建量化自我持续参与动机的实证模型。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以Keep用户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数据(N=373),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工具Smart PLS 3.3.2进行了研究假设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量化自我持续参与动机具有不同的显著性影响,其中工具驱动维度中自我监管正向影响感知有用、信息搜寻和易用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外部奖励正向影响乐趣。社会驱动维度中主观规范正向影响自我效能、社会交往正向影响乐趣和归属感。用户驱动维度中的感知有用、自我效能、乐趣与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均显著正相关。与此同时,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参与和介入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发起的虚拟导航员项目在唐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该案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以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加公益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团结型(内部型)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14.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一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曾义超 《视听》2018,(6):164-165
虚拟社区是进入存量竞争的移动游戏领域维持用户群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选取"奇迹暖暖"用户群体作为样本,根据对其的访谈内容和社区感的相关理论,对虚拟社区感的概念和维度进行了测量,确定归属感、责任感、沉浸感这三个变量,进而对发放的200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员对虚拟社区的沉浸感对移动游戏用户黏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归属感和责任感对移动游戏用户黏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群从最初的网络社区逐渐发展成以移动端为核心,连接人与信息等一切的社群生态。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属性社群,以映客美拍为代表的直播社群,以AB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分享社群、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类社群等,共同构成了新型网络社群的基本格局。舆论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舆论来说,新型网络社群具有"双刃剑"性质:既可以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也可能是一种解构性力量。新型网络社群中舆情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舆情的生成、演变模式都发生着很大变化,舆论生成规则也在改变,经典传播理论在新型网络社群舆论场受到冲击,出现"两级传播"弱化与"意见领袖"泛化、组织"把关"弱化与个人"把关"泛化、"沉默的螺旋"疏离与回归的"钟摆效应"等变化,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探讨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条件与主要特征出发,继而以网站备案信息在福建省的短视频直播社群美拍及近年来频频成为涉闽热点舆情发源地的知乎、微信等社群为切入点,分析新型网络社群的在闽现状、问题成因、给福建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些年来横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支显学。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对传统社会形态持续不断的冲击,社会资本理论与网络的关联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套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在中国当下,网络社群构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崭新的构建模式及一系列社会实践具备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创新意义:从微观层面讲,网络社群改变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架构模式,通过六度分割理论,将个体的人际资源拓展到极致;从宏观层面讲,通过"聚众"的方式为个体搭建了一座通向国家和社会的桥梁;网络社群文化弥补了个体与官僚机构之间巨大的鸿沟与裂痕,为个体正常的群体合作、社会融入以及政治文化参与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舞台。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类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发现,财富或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不一定造成归属感,而有效的社区传播基础结构能够积极培育归属感和集体效能,即相信"我们"的参与能够携手合力解决社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9):55-62
近年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成为公共危机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探讨了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结构及其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的动机主要有信息、公共、社交、共鸣和宣泄动机;信息、公共和社交动机对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宣泄动机正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生产行为;共鸣动机负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社区、社群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单位都是“人”,社区、社群的天然属性中具有“包容”的涵义,组成社区与社群的正是一个个“多元”的“人”。发展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重点应在于“和”,即“多元组成要素”的“和谐友善参与”;而研究与发展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重点在“包容‘不同’而求‘同’”,即“寻找共性交集”。当下的博物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与责任,研究梳理并积极构建博物馆与社区,社群间平等、尊重、友善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