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动态。微信朋友圈的语境下,"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它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人们发布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自我把关倾向,真实内容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呈现导致其成为"事实型的拟态环境",人们基于此对好友进行形象塑造,并加速了其环境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于访谈内容进行类属分析,探究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研究发现,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主要出于三大原因:基于"碎片症"的社交压力反弹、基于"点赞"等互动形式的社交压力反弹以及基于"自我呈现"的社交压力反弹,造成不同程度关闭朋友圈的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梦蝶 《视听》2018,(6):146-147
一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朋友圈设为"仅三天可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笔者就朋友圈中设置此功能的用户采集其数据,勾勒其画像,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对部分人进行深度访谈,从自我呈现的视角出发,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7.
由于微信的普及,微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朋友圈广告成为当下新媒体广告的一种重要类型.笔者探讨的微商朋友圈广告界定为:以营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广告主为中心,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以微信好友为消费者,进行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销售的广告.近几年,对微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微观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以微商在朋友圈发广告作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分析"理论作为支撑,探究微商朋友圈广告对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即受众的培养、教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勤 《声屏世界》2022,(3):80-82
微信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下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之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各种事物分享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主要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又通常是学生们选择关闭停用的第一个功能.在关闭停用朋友圈之前,部分学生会采取删除、隐藏、降低可见性等自我消除行为进行数字痕迹清除,以此应对社交媒...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4):72-79
微信社交泛化所引起的人们不发朋友圈、减少使用朋友圈的行为引起广泛关注。媒介即隐喻,媒介技术的不使用同样代表着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形塑。本文从梳理西方学者关于社交媒体不使用(non-use)的研究入手,改变过去创新扩散视角下以采纳者为中心的思路,通过对16位不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并自愿减少朋友圈使用的"流失的使用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利用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11进行编码分析,从语境消解、隐私边界弱化、防御性印象管理、能动性与权利等方面剖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研究提出人们对于朋友圈多样化使用与不使用是技术驯化过程的现实映照,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张力使得人们通过实践、学习、与他人协商、制定新规则等方式来达到自我调整并重建平衡。因此,"不使用"的能动性这一姿态应获得尊重和理解,对技术使用的多样性应有所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手段,具有策略性特点。本文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微商品牌"传奇今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名微商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作为表演者的微商最常使用的四大形象塑造策略,即"随时在线的亲密好友"、"触手可及的意见领袖"、"个性鲜明的魅力人格体"与"事业有成的人生赢家"。试唤起观众对消费主义下个人异化的思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微商经过精心粉饰的表演区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活跃群体,有着强烈的前台表演和自我呈现欲望。本文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理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形式、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为了解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心理、规范大学生的虚拟社交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前台表演在形式上趋向于视觉化,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式抒发和理想化呈现,并体现出以"我"为中心、互动中的排他性以及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朋友圈分享内容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信打破了现实社区与虚拟空间的界限,以强联接为主、弱联接为辅的朋友圈网络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延伸和补充作用。朋友圈中存储的用户自主发布的海量数据中潜藏着许多信息待挖掘。本文通过对朋友圈分享信息的内容定量分析,厘清分享类型、分享频次、分享动机等维度的数据特征,研究人们在虚拟社区中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自我呈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拟剧理论为着力点,对微信"看一看"进行线上观察与分析,发现微信"看一看"形似一个虚拟"舞台",用户通过点击"在看"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建构以获取他人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是矛盾的。"看一看"中的"表演"是一种自我想象,也说明社会心理与自我呈现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郝妍 《青年记者》2017,(2):88-89
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生产领域的变革,同时也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网络微商.在微信朋友圈中,他们同时扮演着“朋友”和“商人”两种角色.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①表演者的外貌、言谈举止等非语言特征作为个人前台,展示其社会身份的“外表”与情境互动的“举止”,直接影响双方的信息获取与印象评价.社交网络时代,非线性传播与中介化交流使表演者可以选择性地自我呈现,增强了其自我呈现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20.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表演的场所,为了进行印象管理与控制,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理想化自我、展示精致化生活同时结交好友,形成了一种“美图的堆砌”。本文从景观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切入,分析景观造就的自我分离、社会关系的分离以及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微信朋友圈美图的呈现情况以及该前台区域形成的伪真实、伪关系和伪意识。在景观社会下,一切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制造景观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操纵人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