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技术接受模型是探讨信息接受领域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的两大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反映了个人认为使用某系统对自己有帮助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则是显示个人认为使用某系统是否容易。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中的这两大因素对青年白领参与微信公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微信公益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丰富和拓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应用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卉  李宛平 《新闻世界》2014,(7):189-190
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传播方式。继微博之后,公益活动借力微信工具,出现了微信与公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微信公益活动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其在传递公益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以期为微信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公益领域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公益团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许多有着责任感和爱心的记者也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微公益领域,帮助微公益团体解决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爱心民众发布钱款去向,使整个公益活动更加透明,不断增强公益的公信力,呼吁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公益行列中来.本文对微时代记者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以及记者作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就微时代记者与公益活动的良性互动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广告回避反应是广告主、媒体及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户较少的广告回避反应意味着用户对广告内容较高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建立用户、广告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广告认知回避最强,行为回避最弱;影响信息流广告回避的因素主要有以往的负面经验、微信作为广告媒介的可靠性、感知个性化、个人广告互动频率、感知目标障碍和广告怀疑主义,而隐私关注对广告回避不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改善信息流广告的内容、传播形式等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博公益伴随着微博的普遍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微博公益的迅速成长不单单是公民正能量的传播,更是传统公益活动与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使其进而演化成为新型公益传播机制。作为传播主体与客体,各群体在微博公益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观察微博公益活动中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的传播作用,透析各群体对微博公益传播活动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5):53-59
文章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年龄在20-30岁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年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机主要为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仪式性动机和新潮性动机。在这四个使用动机中,便捷信息性动机的因子贡献率最高。并且,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上存在着影响。仪式性动机越强,用户的使用时间越长;获利性动机越强,用户的参与深度越明显;而便捷信息性动机对用户的参与水平和参与深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多种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微信平台,逐渐被开发出社交、通信之外的功能.其中,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公益传播,成为汇聚民众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型微公益方式. 微信公益传播的类型 作为新型微公益载体,从传播主体、传播主题、传播形式等方面区分,基于微信平台的公益传播类型极为丰富. 从微信公益的传播主体来看,可分为传统公益机构或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的微信公益、各类媒体开展的微信公益、诸多企业开展的微信公益、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微信公益、个人开展的微信公益等.从微信公益的传播主题来看,可以分为公益活动、公益新闻、公益人物、公益文化、公益话题讨论等.从微信公益的传播形式来看,可分为微信朋友圈公益信息转发、微信公益群传播以及微信公益公众账号推送.  相似文献   

8.
方杏  张丹丹 《东南传播》2014,(8):119-121
微公益自出现以来,借助于社交媒体平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过对腾讯公益官方微信账号"Hi公益"的观察发现,微公益利用微信不仅向用户推送优质资源、与用户展开互动,还方便了用户的捐助,微信在传播主体、传播形式、受众参与三个方面均为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在微信平台中大放异彩。其中,微信公益众筹成为微信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模式较之前的公益传播模式而言具备更多特点。本文将以"众筹网"为例,参考拉斯韦尔"5W"对其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微博与微信二者都属社会化媒体,鉴于微信相比于微博更新、更接近于普通用户生活,一部分人持有微信有取代微博之势的观点.然而,通过分析微博与微信在传播、社交、沟通3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论证了微博与微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范颖  吴越 《现代传播》2016,(4):70-75
本文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年龄在20-30岁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年用户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青年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机主要为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仪式性动机和新潮性动机。在这四个使用动机中,便捷信息性动机的因子贡献率最高。并且,在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关系上,便捷信息性动机、获利性动机以及仪式性动机都对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存在着影响。仪式性动机越强,用户的使用时间越长;获利性动机越强,用户的参与深度越明显;而便捷信息性动机对用户的参与水平和参与深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草根化、社交化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体育新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拓宽了公众的体育新闻获取渠道。基于此,本文探讨体育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坚力量.为了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现状的特色理论,从而降低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背景、现状、影响因素、危机、解决方法、重要性、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对比和交融六个方面对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也在这一年之内,新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在感受着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精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新技术。本文从微信微博的相关界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秀冬 《新闻战线》2015,(4):183-184
据相关数据显示,使用微信、微博的学生超过全国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微博、微信传递信息速度快、能够与朋友进行即时分享等逐渐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对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更乐意通过微博与微信进行发布;各个厂家、品牌等均利用微信、微博等优化经营方式;大学社团均成立自己的官方微信与微博,用来发布社团信息、与会员进行交流、获取会员信息动态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微信与微博的特  相似文献   

16.
青年编辑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学习编辑出版知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湛江 《编辑学报》2016,28(6):599-601
青年编辑应当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编辑出版知识.文章分析青年编辑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辅助学习的优势,阐述青年编辑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学习的方法,并列举了一些适合青年编辑学习的编辑出版类微信公众号,以期使青年编辑掌握一些便捷、有效的辅助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燕道成  陈曦 《今传媒》2016,(4):8-1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成为新的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微信的出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参与身份的复杂性、参与途径的创新性、参与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参与程度的可控性四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媒体、微信服务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8.
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与用户需求等来看,微博的大众媒体性质是微信目前难以取代的。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  相似文献   

19.
陈萌 《新闻世界》2012,(2):52-53
微博传播所具备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给公益活动或公益事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这可以让公益变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可以大力推动微博中的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由微博的特点入手,结合自己对当下微博公益的发展状况的观察,探讨微博特点同公益活动的契合,最终提出对微博公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期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公益事业部分能够在微博时代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20.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