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健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47-149
以美的观点来审视和观照编辑实践,“美”存在于编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可谓编辑活动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客观上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并应用于编辑实践的审美创造中,为社会提供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2.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以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起,把造就一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包括美学基础知识教育,美感教育,及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其它教育.它是以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教育实践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通过美感教育和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功能,健全审美的心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鉴别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具有政治立场坚定、  相似文献   

3.
裴剑波 《教育与职业》2007,(33):101-103
文章以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如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等)为基础理论,结合一些翻译实例,探讨了学生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意识是审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积淀,包括审美敏锐意识、审美感知意识、审美想象意识和审美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4.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科学命题。这个承前启后的思想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定义:(一)劳动使人类把自然变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二)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艺术赖于存在的物质前提;(三)劳动促使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积极扬弃前人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学说而卓然提出自己的论断。这对于探索艺术的本源,0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毅 《教师》2012,(17):94-95
口腔医学美学是整个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医学美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等途径,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品质、审美创造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探究实施口腔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口腔工艺美学”课程。本文结合临床实际,阐述如何在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8.
曾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48-149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审美心理与一般的心理活动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即都需要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方面的心理要素参入。因此,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和审美人格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在于使学生一般掌握美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感情,陶冶高尚情愫.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编辑审美的按近性具有三个特征:传统美学特征、时代美学特征和个性美学特征。审美的接近性使编辑产品更贴近受众,引起受众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编辑传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在于使学生一般掌握美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感情,陶冶高尚情愫.……  相似文献   

12.
论非言语行为美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美学规律,把握非言语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教育作用及其心理效应,会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美的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并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先生对自然美、美的创造和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实践美学体系,为美学的发展拓宽了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白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儒家美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实践的泛化是白族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因素。探讨儒家美学对白族审美心理的模塑,对于窥管汉白文化融合中民族集体无意识问题、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化嬗变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二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内在秘密。从深层结构上比较,二更为相似的形式在于,都试图通过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信仰诸方面的激荡化合作用以期达到“自我的实现”。二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廓清二各自的本质特征对于认识美的规律和美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的角度讲,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会审美,也就谈不上创造美,具有同样知识容量和生活经验的学生却不能感受美,症结在于其缺乏审美的悟性,文章着重阐释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悟性的具体策略,并指出了悟性与禅悟,悟性与灵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分析和研究,试图论证美术教育与学生学习心理的优化,现赘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一、学生学习心理管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融寓教于乐和生动活泼为一体的审美教育。当然,…  相似文献   

19.
人在“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的、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标志?衡量儿童(或个体)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志,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审美感兴力的提高。一句话,就是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一、审美心理结构发展三个标志的涵义(一)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20.
开拓创造标举新帜──李丕显美学观略论中云卓有建树蜚声美学界的李丕显教授,自新时期以来,始终执著于美学研究,笔耕不辍.十余年间,他发表了数十篇美学论文,出版了《审美小札》(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黑格尔美学论稿》(与陈望衡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