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电视的纪实不能是自然主义潘伟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说过一句话:“你拍摄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而由于你把它的细节作了编排,你又解释了生活。”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80年代初形成的《祖国各地》流派,到《丝绸之...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7.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像《故宫》《河西走廊》《敦煌》《外滩》《冈仁波齐》等制作精良意义深刻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在保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基础上,融入了电影化的影像品质和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本文通过对当今电视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影生产模式、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11.
电视(或更早出现的电影)为纪实美学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只有这种时空艺术才使全方位意义上的纪实成为可能。电视纪实让人们能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以真实时空中流动的事件来结构作品。 德国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中说,纪实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主要功能,即:纪录的功能和揭示的功能。揭示总是包括在纪录之内的,但纪录则不一定需要揭示。 这里有必要提及人们熟知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的一段话。他说:“只有通过天天如此辛苦而反复地工作,才能真正了解纪录片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2.
纪实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 ,1 991年出现的《望长城》是一个现代标志。它对电视界的震动是巨大的———“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 ,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味大大地跨进了一步”① 。它一扫我国电视纪录片过去画面加解说、“随心所欲”和“全知全能”的作风 ,开始用镜头说话 ,开始了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人们称这是纪实美的回归。此后 ,崇尚纪实风格 ,崇尚纪实手法 ,逐渐成为整个纪录片创作的追求和特征。由于纪录片的推动 ,纪实手法也越来越受到了其它的电视节目的青睐。大量的同期声、跟拍、长镜头等的运用 ,纪实手法几乎…  相似文献   

13.
从最初的新闻纪录电影到如今的栏目化纪录片,从最初的主题先行到如今的纪实理念,从开始的宏大题材到如今的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发展变化中所体现的受众观的演变,并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以其清新、真实、自然的纪实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在纪实与真实、纪实性与艺术性以及纪实手法等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实践。尤其可贵的是,它在挖掘电子技术手段的表现力以及用原生状态的素材供人们哲理性的思考这两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给纪录片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现代纪录片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纪录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纪录片的创作之本是纪录意识,它的核心就是真实,但真实并不等于照搬生活,它只是摒弃虚假而不排斥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电视纪录为主要手段,以客观镜头为主要视点,拍摄真人真事,对事实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录报道。最大限度地排斥虚构和扮演,力求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已经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方式的主流。以反映’98抗洪为题材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正是以其用真实材料写成的“故事”而赢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充满虚假和谎言的环境中,他(她)将如何生存。没有了真实…  相似文献   

18.
田锦霞 《青年记者》2016,(30):68-69
领袖人物是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此类纪录电影在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被称为中国电影“专家奖”的金鸡奖中最佳纪录片的总体获奖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及《走近毛泽东》5部影片均为领袖人物题材,占获奖总数(共计26部)的近20%.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无疑是我国纪录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领袖人物纪录电影在我国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笔者试图分四个阶段对新中国领袖人物纪录电影的创作演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